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绍兴远学苏南,近学温州,但不效仿、不照搬,而是力求立足绍兴实际,吸取多种经济发展模式之长处,逐步形成一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轮驱动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发展兼容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和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的"绍兴模式"。农民成为市场交易主体,与农民相适应的专业市场及对应的产业集群、与民营经济相亲和的融资方式,引起许多专家和媒体的关注。文章把绍兴民营经济的活力归纳为四方面:产权竞争力;产业集群战略竞争力;绍兴本土文化竞争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苏州、温州经济增长模式中政府作用的对比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宗永建 《特区经济》2005,(9):120-121
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模式和以苏州乡镇企业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曾经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典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温州模式遭遇增长瓶颈,从苏南模式蜕变成的以利用外资为特色的新苏州模式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两者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定位,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继晋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这四大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之后,目前重庆政府“力挺”民营经济,如允许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董辅Reng 《发展》2002,(6):4-4
经历了激烈的争论和曲折的过程,“温州模式”终于被全国上下所认同,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学习对象,在各地移植和推广。“温州模式”对转变人们的观念,对促进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温州模式”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发展的,是需要继承和提高的,因此,在学习、参考、移植“温州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时,也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温州模式”。第一,“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发展市场…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28日在重庆举办的“2006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起草人陈永杰提出:民营经济发展继晋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模式之后,重庆已具备打造民营经济“第五模式”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北方经济》2003,(9):1-1
谈民营经济就不能不说"苏温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模式的代表,"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哪种才是中国应该走的道路,成为当时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上升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二十多年后,两种模式之争似乎以"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化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家族企业又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家族企业很大一部分代表着泉州民营经济的“泉州模式”,曾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分析和研究“泉州模式”中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并据此提出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优化改造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28日在重庆举办的“2006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起草人陈永杰提出:民营经济发展继晋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模式之后,重庆已具备打造民营经济“第五模式”的基础和条件。此言一出,所谓民营经济的“重庆模式”立即成为经济界、企业界关注热点。究竟什么是“重庆模式”?“重庆模式”的生命力、可移植性如何?“重庆模式”对同处于西部的其它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有何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其合适的发展机制。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涵义: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特征的上海经济模式;以“温州模式”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模式;以“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江苏发展模式;这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使经济圈内富有效率地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辛辰 《西部论丛》2007,(2):14-17
2006年10月28日在重庆举办的“2006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起草人陈永杰提出:民营经济发展继晋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模式之后,重庆已具备打造民营经济“第五模式”的基础和条件。此言一出,所谓民营经济的“重庆模式”立即成为经济界、企业界关注热点。究竞什么是“重庆模式”?“重庆模式”的生命力、可移植性如何?“重庆模式”对同处于西部的其它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有何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直引人注目,许多地方都在研究、借鉴这两种模式,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路子。为此,笔者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以引发经济工者更深入的思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南模式” 与“温州模式”的差异 苏南和温州在全国都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先分析一下当初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传统"苏南模式"的神话 苏南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这里的乡镇企业曾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占尽风光,其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与浙江温州地区以个体经济与股份制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很不相同.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人们常说的内涵各不相同的"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较之备受争议的"温州模式",打破了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又继续高扬着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旗帜的"苏南模式",在改革前期曾经获得了更多的青睐和说法.  相似文献   

14.
胡兴球 《浙江经济》2004,(16):50-51
温州的私营企业开创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先河.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引领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逐渐形成了中国民营经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模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模式”逐渐暴露出制约企业继续成长的因素,温州民营企业将面临变革。6月中旬引起中国工商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中瑞财团、中驰财团相继亮相温州,预示着温州民营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成长和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在所有制上绝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模式",一个是以温州为中心的"温州模式"。作为两省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已经成为两省经济发展的符号。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产生、发展、更新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江浙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6.
昨天的成功不等于今天的成就,有民营经济的昨天才有温州的今天,但是没有民营经济创新的今天就没有温州持续发展的明天。温州的超越首先要从原有的发展观上超越,从既定的经济模式上超越,从单向开放观上超越,从地方文化上跨越,并超越原有的施政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从增量改革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和伟大成就之一,是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默默无闻的宁波之所以能迅速提升其城市地位,并能领先一步与世界接轨,离不开宁波民营经济的贡献力。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相比较,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殷志强  毛柯柯 《发展》2003,(4):11-13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温州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各地城市和地区追赶的目标和效仿的榜样,也是经济理论界、各路媒体研究关注的焦点。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民营经济涌动的大潮中,苏南、温州经济再一次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苏南、温州经济的发展具备了共同的优势和特点:一是经济始终在快车道上高速运行,牢牢把握了发展先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二是发展的起点高、活力强,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经济外向度高;三是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良性互动。在自山、温州看到的不仅仅是大片充满勃勃生机和竞争活力的工厂企业,还有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蓬勃发展的旅游文化事业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的改制首先缘于思想的解放,党的十五大的理论创新鼓舞了改革的深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上肯定了温州模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国有经济控制力等理论的突破为苏南改革开辟了道路。于是,长期作为苏南模式的参考物的温州模式一跃成了苏南改革的榜样,成批的苏南干部到温州参观学习,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成为苏南改革的推动。  相似文献   

20.
<正> 1985年7月,我们地委、行署组织县级领导干部赴外地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耿车模式进行了全面学习考察。温州、苏南、耿车模式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独创的新鲜经验。温州模式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见长,工商结合.以商促工;苏南模式充分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以“集体冒尖、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工农结合,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耿车模式则吸收了上述两个模式的优点,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方面闯出了一条路子.它们的经验,对我们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