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区域,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作为国家未来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不仅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也将对陕北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经济转型以来,陕北两地利用资源优势带动多种产业,实施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障碍,一直制约陕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消极作用日益凸现。因此,制度创新就成为实现陕北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制度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三个因素"。依靠制度变迁吸纳域外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竞争实质所在。由于宏观失控的后果人人有份,地方政府为追逐本体利益与其他区域政府展开有利于己的竞争博弈,而无需负担宏观失控的全部成本。要正确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和激励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其制度转型方式。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制度变迁(即改革)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分别以非国有经济比重和合成的制度指数作为测度制度变迁的指标,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率对包括制度在内的经济增长诸要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与资本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人力资本没有显示出统计上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一组面板数据,对制度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制度是重要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制度变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总体上,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制度变量的质量相对偏低,而且制度变迁主要还得靠政府力量的外生推动。为此,东部地区应以优化发展质量为目标,中西部地区应以培育经济的内生增长制度环境为目标,中央政策则应着眼于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1994-2012年的经济增长和制度质量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单位根、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检验了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经济增长差异也会致使区域间的制度环境不同。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化发展,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产权关系,提高政府效率,使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这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增长中制度绩效的理论分析——生产要素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之后,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制度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制度观点同样适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即制度是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的又一个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制度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制度能够影响其它生产要素的效率发挥,并在开放区域状态下决定要素的流向;有效率的制度能够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效率,并吸引区域外的生产要素,从而提高区域的经济绩效。制度的经济绩效分析为区域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区域差异,平衡中国经济发展。将来,中国将继续贯彻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运用资本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和制度引导的手段进一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区域经济共同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区域制度安排呈现出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体现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方面的差异。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可以从中央非均衡发展战略、制度变迁成本、制度实施环境、城乡二元体制等方面寻找原因。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绩效和区域发展差距带来深刻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转型有着诸多迷人之处。基于空间价值取向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和"特定区域优先"相结合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变迁及今后的趋势。研究表明:从贡献层面看,中国区域政策正在实践着从"增量转型战略"到"渐进式的总量转型战略"的转变;从评价层面看,中国区域政策勾勒出了"制度变迁+区域突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试验—示范—推广"的转型方式;从推进层面看,中国区域政策处理好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在进一步的推进中要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区域产业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以及失去竞争优势产业自身寻求发展空间的需要,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在转型经济体的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干预难以避免,干预下的负面效应使产业转移缺乏效率,为此,必须深入分析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机理,认识政府制度创新对干预所致的负面效应的矫正,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作出有利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吴玲蓉 《南方经济》2005,(12):68-70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迅速,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模式主要有封闭型和开放型,了解它们的特,点、产生原因、差异及发展趋势,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区域开放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要求,通过开放度、资源获取和吸收能力的提升影响区域创新绩效。欧洲EURIS开放创新实践,在官产学民四螺旋模式下,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潜在交互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交互能力,有效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国际创新竞争加剧要求中国引入四螺旋创新思维,政府、企业各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区域创新向开放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距,这种不平衡性显著影响着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该文以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为基础,探讨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进而结合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理论,提出运用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如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在总体制度安排及具体政策工具上体现区域差别,以保证农村金融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具有内在本质必然联系 ,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互动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更为突出 ,区域内经济发展要求区域制度创新 ,区域间经济竞争要求区域制度创新 ,位于泛珠三角经济中心的佛山 ,以区域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对区域创新规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根据制度的效率大小不同,可以把制度分为六个层次。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文化、技术等因素的不同,使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人们可以利用制度的层次性和区域的差别性,在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行“专用性”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杨晓波 《山东经济》2007,23(6):147-150
利用近年来山东省的统计资料,通过标准差、区位熵等指标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进而对区域差异进行制度因素分解,度量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政策对山东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力,为山东各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构建区域开放大平台是全省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对于推进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战略地位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和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制度供给问题,分析了制度供给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转型期的时代背景,阐释了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供给的基本思路,并就构建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提供了系统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路的创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推进共同富裕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厘清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是实现区域均衡的前提。文章根据2011—2020年31个省份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共同富裕程度,并结合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矩阵、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已呈缩小趋势,但差异依然较大;各省份共同富裕程度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移概率较低,难度较大,部分省份还存在由高水平向低水平转移的风险;根据区域分解结果,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较小;根据因素分解结果,中国共同富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财富总量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