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欧元的成功,对世界区域货币合作具有重要启示: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的货币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建立东亚货币区是大势所趋。现阶段,实现东亚货币区可以考虑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建立一些次区域货币区,然后逐步向外围国家和地区扩展,最终过渡到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
全球货币体系与亚洲货币合作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在20世纪的100年里,从金本位到美元本位、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到解体、从欧元面世到单一货币启动,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令人应接不暇、触目惊心.世纪之交的国际货币领域更是雷雨交加,新兴市场国家轮番的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而阿根廷的金融危机更是给美元化国家以迎头痛击.在欧洲单一货币成功启动和美元化国家危机并存的金融背景中,亚洲货币何处去?罗伯特·蒙代尔先生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受聘仪式上的演讲则给我们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3.
区域货币体系多元化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货币合作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新事物。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区域货币合作出现了新的格局,文章通过回顾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区域货币合作实践的经验,并对区域货币合作新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和发展证实最优货币区标准具有内生性,欧元区在各项指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暴露了欧元区的隐患,欧盟政治一体化机制的缺乏是阻碍欧元区发展成为最优货币区的最大障碍。加快欧盟政治一体化建设步伐,使欧盟实现真正意义上财政政策的统一,是货币制度一体化之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系统相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24-28,67
从系统相容性的角度分析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百年历史 ,为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平台。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形式都位于相容性模型的解集中。当系统的不相容性累计到一定程度之后 ,系统均衡被打破 ,货币金融危机频仍 ,新的系统则应运而生。实物本位终将为信用本位所取代 ,货币本位的虚拟化不可避免。全球化背景下浮动汇率制将以货币联盟的形式向固定汇率制复归。国际货币制度的最终演进方向是全球统一货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简述欧元产生的历史进程和意义,然后运用最优通货区理论来分析建立货币联盟、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条件,通过对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性、贸易相关性等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建立亚洲货币联盟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认为东亚地区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条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建立区域货币联盟的主导方式应以欧元模式为借鉴。 相似文献
7.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东亚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成立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货币联盟的条件,但是各方面条件已和欧洲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很接近,一些指标的差距,也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差距在缩小。东亚的一些子区域,比如东盟核心五国,更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因此,尽管建立东亚货币联盟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但并非只是一个憧憬,我国应持积极态度,并应该在东亚货币合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争论促成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而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欧洲货币合作的持续进行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的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国家的汇率选择,但是它不能很好地解释欧洲货币合作的持续发展.实际上,政府决策所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经济背后的政治因素往往起很大的作用.欧洲货币合作是欧洲经济高度一体化发展的产物,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政治的.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是指两种不同国际货币制度的转轨和替换,是世界各国利益博弈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局中国家货币霸主角逐的结果。抢夺国际货币霸主地位是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助推器,美元取代英镑居于主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而2008年源于华尔街,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已将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推到了风尖浪口上,世界各国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意欲改革,甚至重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