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由于劳动力的拥有量大干农耕地的消纳度,使耕地无法完全吸收全部农业劳动力,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以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农民破产和城市膨胀来实现转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的。从转移的途径来讲,它包括三个方面:(1)农业劳动力在从事大田生产之余兼营家庭副业,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雏型和起步;(2)由种植业向广义农业中的林、牧、副、渔各业转移;(3)由农业向农村(包括小集  相似文献   

2.
一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经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若干年的转移之后,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巳经降到很低的水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是不同的,转移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民的合作经营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类历史经历两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的三种基本产业,这三种产业在社会生产方式即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变动过程。当前,我国转移理论落后于转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亟需对一些相关理论作思考,以指导转移实践。1.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史表明,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地位的依次更迭的自然进程相关的是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梯度转移,先是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相对于制造业中就业的劳动力趋于下降,继而是在制造业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企业化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业企业化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陈彤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过程既是农业劳动力分化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企业化的过程,是农业组织与规模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而农业企业化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分化的基本前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唐洪潜,刘宇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领域向林、牧、副、渔业领域尤其是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劳动力将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其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城...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稳定和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和进一步提高之后,农村经济往何处去?在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的传统经济逐步向现代化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有什么样的调整?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是基础,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相应的商品率不断提高,才能为农业分工和社会分工创造条件。历史上的几次大的分工分业,都是这样。在农业和工业分离之后,第三产业的不断分化和壮大,同样以第一、二产业(主要是农业、工业)能够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输出劳动力为  相似文献   

8.
农民分工分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趋势。文章以浙江为例,揭示浙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变化促进了农民的分工分业,保证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出在现阶段推进农民分工分业要以新型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拉动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以新型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以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讨论了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认为在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必然更加顺畅,将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随着现代农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但也面临着农业、农村空壳化现象,威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一般有两个概念:一是一部分从事种植业的劳动者转向林、牧、渔业等多种经营;一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转移到非农业的产业部门和其他部门。前者是农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后者是农业和其他各业分工的发展,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的转移。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时,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的产业部门和其他部门转移的过程,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转移的形式及它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却截然不同,或者有很大差别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早期,  相似文献   

11.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全球性潮流和普遍规律。世界经济发展史已表明了劳动力重新分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越来越小,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表现为绝对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有其固  相似文献   

13.
全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对若干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2)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概括为“递进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3)农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模式的选择、资本形成能力的高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下篇通过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转  相似文献   

14.
杨钧 《农业经济》2013,(2):39-41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区域、文化程度、培训、产业分布、地区分布和转移的组织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障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并不具备大量转移的环境。从约束机制——人口增长,产业,市场,体制——得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阻力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同时,要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应实行真正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对农业劳动力产生转移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是不同的技术作用方向不同。同时,农业劳动力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和原因 一般的说法,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效益等于零甚至是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去,即使不增加投入也不至影响农业总产品的产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我国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有利条件,也带来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向城镇,从传统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和谐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遇。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探讨农村劳动力构成变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如何思考和对待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理论课题。该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绩效以及深层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政府政策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