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孟丽  潘理权 《乡镇经济》2010,1(3):107-111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进一步认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内外部环境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最后,为推进和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安徽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当前产业转移的结构和趋势,从全国及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长三角如何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作为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的重大机遇、强大引擎,给铜陵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工贸港口城市,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港口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能力,应是铜陵加快建设承接转移示范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胡耀辉 《特区经济》2009,(12):207-208
安徽欲借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实现。为此,本文不仅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还分析了制约安徽产业升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速安徽崛起、加速铜陵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金融乃经济之核心、发展之血脉,加快推进铜陵承接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12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上升成为了国家战略。示范区的设立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加快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皖江城市带城市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较大,产业承接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是国家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浙江应借助安徽实施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历史性机遇,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国企和有意愿的民企到皖江去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8.
秦柳 《北方经济》2011,(17):54-5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和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程必定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24-27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皖江地区乃至整个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本文从区域经济角度剖析宿松作为皖江之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从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关于宿松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成周 《乡镇经济》2010,1(3):101-106
"十一五"以来,安徽区域发展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战略规划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一圈(合肥经济圈)四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北经济区)"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安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仍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为此,要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打造"产业安徽";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打造"创新安徽";以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打造"文化安徽";集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经济发展以打造"和谐安徽";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以打造"崛起安徽",真正实现安徽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查金平 《科技和产业》2022,22(12):276-287
基于安徽省15个地级市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的产业结构转型效应。结果表明:示范区的设立显著抑制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示范区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最后,为促进示范区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作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实施“皖江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系统阐述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东向发展的战略优势、“皖江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皖江开发与东向实施的战略任务及实施途径,对皖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安徽崛起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雪  李卓 《乡镇经济》2009,25(11):80-83
当前,国内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对于安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来说,积极主动承接当前这一轮产业转移,切实发展好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要用宽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观察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把握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从安徽发展的实际出发,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现我省的新崛起。  相似文献   

15.
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利用税收机制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文章主要从税收角度研究和探索皖江示范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对皖江示范区税收收入情况和税收政策的分析,说明税收政策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从问题分析中梳理出制约产业转移的税收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皖江示范区在税收体制改进、区内税收协调与合作、税收分配机制、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从而使皖江示范区更好地利用合理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张红 《特区经济》2013,(1):121-123
本文分析了对口支援框架下产业重构的背景及意义;从自我恢复与外界援助、产业园区集群模式、企业主体与政府支持模式等角度总结了对口支援框架下产业重构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对口支援下灾后产业重构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是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先行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现状,挖掘其管理上存在的规划、招商融资、人才等诸多问题,从政策扶持和创新两层面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以提高广东省工业园区的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在支持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对口援疆以来,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呈现承接资金增长较快、承接区域扩大、民间资本日趋活跃以及政府主导作用增强等特征;由于目前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间接金融支持和政府金融政策支持两方面,使得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呈现选择性支持、金融政策与承接产业转移匹配性较低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园区金融支持模式,并设立适合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机制,以便有效地发挥金融支持新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祥  郭惠武 《南方经济》2014,(3):98-110
本文利用博弈分析工具,以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的机制与障碍。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双方努力水平对产业转移园的成功和官员晋升概率作用的大小;二是双方政府官员晋升效用的大小;三是双方努力成本的高低。因此,如果双方或有一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效用较小,或者双方的努力程度对产业园的发展和官员晋升概率的影响较小,则在产业转移园建设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双方都不努力,或一方努力、另一方搭便车的情况,产业转移圆的发展就有可能受阻。文章还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在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了改进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