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是一个盛行“宪法崇拜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世界上最为精巧复杂的贸易政策决策机制,宪法赋予总统、国会和政党彼此制衡的政治权力,总统、国会和政党在贸易理念上枘凿不容,在权力分配上彼此倾轧,在贸易利益上相互争夺,几乎所有的贸易政策问题都会卷入错综复杂的利益之争。美国的“贸易政策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这两种传统的贸易政策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争论,它反映了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博弈过程。一、国会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从1789年到20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出笼,美国国会主导贸易政策长达142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当今世界贸易大国,它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深刻理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美国的全球战略、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经济因素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试析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贸易政策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结合的产物.中美双方贸易结构差异和中国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等经济因素、美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和贸易政策指定的相关规则等政治因素,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方式和特点.本文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着手,分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促使成员更好地遵守WTO多边贸易规则,该目标的具体表现,就是受审议成员根据审议结果自动调整其受其他成员批评的“问题”贸易政策。成员国是否调整其贸易政策取决于成本与利益的权衡。本文通过TPRM对美国审议实践的分析发现,由于美国贸易政策很强的自主性和对国家利益原则的坚持,TPRM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极其有限,但从长远来看, 美国坚持不调整其贸易保护政策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贸易保护理论衍生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争取贸易利益的重要理论基础。不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图梳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并着重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并对一些贸易干预政策进行再认识,以期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美国由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转向激进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促使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其产业和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加入WTO以后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促进产业发展,也要借鉴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贸易政策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政治因素在美国的贸易政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利益集团利用游说、集体行动、政治捐款、社会问题等影响政治决策过程,实现收入再分配.同时,各政党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考虑中点选民的利益,将贸易政策作为竞选拉票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政策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回顾 ,总结出了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国与国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差异 ,自由贸易对国家内部的不同部门 (利益集团 )的不同影响 ,是产生保护性贸易政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的问题。最后分析了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一、贸易政策及其特点 贸易政策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国家利益,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制定和采取的方针与准则。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贸易政策具有多变性。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国家会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二是贸易政策具有现实性。一国贸易政策都是在对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本国政治、经济及利益集团发展需求的具体反映,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三是贸易政策具有民族性。贸易政策是国家利益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会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对同一事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因此贸易政策就不能不带有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美国1994年进出口商品贸易额达11940亿美元,是世界唯一商品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本文仅对美国近期(1995~1996年)的贸易政策及目标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美元特权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元特权的形成使贸易逆差成为输出美元的主要途径,并对贸易逆差起到了助长作用,集中表现在美元特权使美国维持着巨额贸易逆差而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和金融危机的威胁,却使其他追求美元储备的国家依靠贸易顺差和过度储蓄来摆脱不利处境,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但贸易逆差的继续发展和未来的调整势必会影响美元特权地位的巩固,使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活动面临极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日本贸易的发展,战后日本把"贸易立国"作为"不变国策"。然而2012年末安倍再次担任首相,并于2013年制定了安倍经济政策,其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复苏的效果,但对日本贸易并未起到拉动作用,2013年日本贸易额下降,贸易逆差继续加大。今后日本贸易的发展将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增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管理贸易政策是各贸易主体参与国际分工中为追求最大化贸易利益而实施的政策。随着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管理贸易政策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青岛是典型的以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城市,通过研究青岛市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管理贸易政策调整寻求实现经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地方经济提供具体政策建议同时对我国类似的地区经贸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三权分立政体下,对外贸易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国会、总统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国会一方面通过授权总统扩大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又建立完善的进口救济制度来平衡贸易保护主义的利益。国会还把相当的权力委托给国际贸易法院由其行使司法审查权,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授权。美国贸易政策的制订权往往是在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法院通常奉行"司法克制"的态度,通常避免就国会和总统之间在对外政策领域的权力关系问题进行裁决。但其一旦决定介入,必然成为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国家利益(或政府目标)以及国内利益集团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对美国制造业贸易保护的实证分析表明,国家的核心利益或基本目标始终是决定贸易保护程度的主要变量,而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则是"边际性的";利益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或影响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来自制造业经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朱颖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8(12):30-36
自由贸易是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念。贸易自由化是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原因在于贸易自由化每年给美国带来1万亿美元左右的收益。对美国货物贸易的基本格局可以从五个方面认识:美国是世界上进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进口规模比出口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享受了世界最多的物质财富;美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表明对外贸易格局有利于美国;美国进口规模扩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合演变为美国结构性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17.
The foreign policy literature typically sees Congress abdicating its policy making role to the executive, implying a presidential dominance model is superior to other policy process models (joint participation, congressional dominance, and bureaucratic dominance). This article uses two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investigate who actually makes U.S. trade policy: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and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We look at the 1985 96 period and at individual presidencies: Reagan (1985-88), Bush (1989-92), and Clinton (1993-96). Contrary to the literature, we find strong evidence that Congress i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trade policy making process. Using a variety of empirical techniques (crosstabs, the 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airwise correlations, and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s), we confirm that the trade policy process for product-industry-specific policies tends to be dominated by Congress whereas the executive branch is more influential in the policy process for country-specific policies. We conclude by noting the advantage of integrating aspects of bot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and institu tional literatures to understand the nuances of U.S. foreign trade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产生大量的寻租机会和寻租活动,外贸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寻租活动产生的垄断会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外贸制度寻租产生的原因有政府保护和"经济人"本质,克服对外贸易制度寻租的方法有创建有限政府、法制化和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9.
The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trend toward outsourcing have given rise to concerns over the composi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U.S. industrial base and the degree of U.S. dependence on other countries for certain good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concerns surrounding the alleged inroads of foreign manufacturers into the U.S.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behind the concern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recent competition over what may be one of the largest defense contracts in U.S. history to supply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with a new fleet of aerial refueling tanker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imports and national defense spending in the U.S. economy, explores the dependence (or lack thereof)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foreign imports in the defense sector, explores strategies that have previously been deployed to reduce the role of foreign manufacturers in the U.S.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and examines in detail the recent tanker competi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competition required the deployment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on the part of the incumbent in the industry (Boeing) and the potential entrant (Northrop/EADS) in order to balance conflict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rocurement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