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达的工业是现代香港经济成长的基础.经过战后三十多年的建设,香港已由昔日的转口港发展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城市.研究香港工业结构特点及其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展望过渡期香港工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深圳经济特区工业的发展、转型,和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香港工业结构的特点从香港工业的各项结构分析来看,具有如下的特点:(1)部门集中,结构单一.香港缺乏第一部类工业.除建材、造船以及少量机械制造外,重工业的作用微不足道,而轻工业却占香港工厂总数和雇员人数的95%以上.轻工业又集中在制衣、纺织、电子、塑胶和玩具、金属装配制品、钟表等六大行业上.  相似文献   

2.
刘守功 《亚太经济》1989,(3):38-41,37
一、香港工业的现状与特点 香港工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近30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1947年,只有工厂972家,工人5.13万。到1987年9月,工厂数已达50409家,工人达87.53万。较1947年分别增加50.9倍与16.1倍。雇用人数占香港就业人口的35%,产值在生产总值中占22%左右。 香港地少人多,缺乏自然资源,但地理位置优越,港湾优良,交通方便,又是自由港。在世界经济中,属小岛型式,其工业具有下列特点:  相似文献   

3.
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由于土地成本很高,香港的制造业大多属于可以在多层工厂大厦内操作经营的轻型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玩具、塑胶、钟表、珠宝及人造饰物、电子业等.由于土地、环保、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并由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近十几年来,香港的制造业大量北移入珠江三角洲及华南其他地区,香港与华南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1970年,制造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31%;至1995年,制造业仅占香港生产总值的9%.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则大幅上升,贸易、金融等广义服务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高达83%,香港经济已成为全球服务业比重最高的经济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亦 《沪港经济》2013,(5):37-37
和记黄埔、长江、荣华、李锦记、美心、湾仔码头、六福、京都念慈庵、班尼路、中原地产、Royal皇朝……,这是一长串人们耳熟能详的香港品牌。对于九成是中小企业的香港,如何让更多的品牌脱颖而出,成为香港眼下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据香港工业贸易署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香港的中小企业约30万家,占本港商业单位总数98%以上,为超过12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约占香港总就业人数(公务员除外)47%。而近年来,香港中小企业纷纷加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中小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展概况香港由于地域狭小,人口稠密,缺乏自然资源,无法大力发展大型和巨型企业,因此它的企业结构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据统计,香港中小企业超过29万家,占本港机构总数98%以上,为139万多人(约占工作人口的六成)提供了就业机会。由于香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制造业,因此笔者仅从制造业来进行分析。据调查,香港制造业的产值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聘用人数约占就业人口的35%。无论从产值、就业或出口等方面来看,制造业都居重要的位置。因此,制造业的兴衰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在50年代初期,当时香…  相似文献   

6.
<正> 一、香港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定位:中一港一美经贸链条格局的形成香港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扮演的角色已超越了一般贸易中转的功能范围,其本身作为全球第十大经济贸易区,通过与中国大陆及美国的经贸往来,已形成了中一港一美经贸链条的格局。从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关系来看,它们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据中国海关的统计,1992年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额达580.5亿美元,其中对香港出口375.1亿美元.占大陆总出口的44.1%;从香港进口205.4亿美元,超过了大陆总进口的1/4;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货源地和转口市场,香港转口货源的60%左右销往内地,转口市场份额内地占30%。1992年香港实际在内地直接投资额约为30亿美元,占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3。从香港与美国的经贸关系看,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港产  相似文献   

7.
香港经济以服务为主导,服务业约占GDP的90%,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侧重服务业的地区。宁波的市情虽然与香港有较大差别,但香港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宁波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来势迅猛的亚洲金融风暴能否动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正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香港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伴随着祖国内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内地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必然会积极推动香港自由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长时期以来,香港是国际金融机构纷涌而至的热土。外资银行在香港开设诸多分行、办事处,积极参与香港的资本市场业务。日资银行约占市场总额的1/3,欧美银行(不含英资发钞银行)约占1/4。这些…  相似文献   

9.
<正> 80年代初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香港经济转型中最突出、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数万家厂商把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生产线以及上千亿的工业投资陆续潮水般地迁移和倾泻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而其自身的制造业则逐渐走向萎缩和衰落。1994年与1980年比较,香港的工厂数目从近5万家减为3万多家,制造业雇员从近90万减为40多万,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3.7%降为约10%。尤其进入90年代后,不仅增长停滞和相对下降,还出现了绝对下降,若剔除价格因素,制造业生产总额和本地产品出口值实际上连年都是负增长。 香港工业的起飞和成为世界级的轻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曾经为东方之珠增添无限的荣耀。而今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落则不能不引起香港社会各界的震动,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可归结为二:一是香港还要不要制造业?是让它衰落下去,还是积极寻求其发展新途径?二是如何发展香港制造业?是走高增值之路,还是走高科技之路? 一、旧工业模式的衰落不等于工业发展无路可走 不论持有何种看法或观点,都不能不面对香港制造业萎缩和衰落的现实,都不能不承认原有的生产厂家在香港高成本环境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0.
进入 21世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正以空前的速度席卷全球。随着新的商务模式相继出现,为香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和机会。 1.香港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香港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香港经济的中坚力量。   在香港,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聘用少于 100名员工的制造业公司和聘用少于 50名员工的非制造业公司。至 2000年 9月,香港的中小企业共超过 30万家,占香港机构单位总数 90%以上,并且为 140多万人 (约占工作人口的六成 )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从事各类商业活动的中小企业当中,大部分都是从…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缘,史缘,血缘等各种因素,香港与上海的经贸合作有着悠久历史。早期香港的工业就是靠上海的资金,人才和经验建立起来的。在过去几十年,凭着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使香港的贸易总额,已达全球第11位。1990年的香港进出口总额就达1644亿美元。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少香港人凭其国内亲友的关系,很快利用国内的优势开展业务,使香港的经济在过去十年有飞跃的发展。反过来说,香港亦成为上海最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1990年。港商在上海直接投资的企业数占“三资”企业总数的48.3%,在上海进出口总额74.3亿美元中,香港占了15.59亿美元,均居各国、各地区之首。  相似文献   

12.
Jenny 《走向世界》2009,(36):66-71
香港社誉为亚洲的设计中心.目前,在香港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员超过17万,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530亿港元.创新科技与创意产业是香港六大优势产业中的其中两项,创意工业产值约占香港GDP的4%.  相似文献   

13.
李菲 《沪港经济》2013,(8):32-33
普华永道7月初发表报告指,今年上半年香港共有23只新股上市。上半年新股宗数虽按年减少31%,但集资额395亿元按年升约三成(28%),位列全球第四。整体来看,上市企业以零售、消费品及服务为主,两大类企业已占新股的64%,此外工业占18%、能源及矿产相关企业占12%。  相似文献   

14.
香港的创意产业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是亚洲各国的借鉴对象。2001年其创意产业产值461.01亿港元,占全年生产总值的3.8%。1996年香港的创意产业机构总数为25342家,到2002年增加至30838家。2002年,香港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17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5.3%。其中成长最快的领域为:网络与电讯服务、电视广播与表演、软件与资讯科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11,(11):51-51
南京高新区与香港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日前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打造香港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集聚区。 目前,香港中小企业大约有30万家,约占全港企业总数的98%,雇佣的员工约占全港就业人口的60%。香港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00年,本着提供支点,强化企业,促进中港和国际商业信息交流,以掌握最佳商机为服务宗旨,多次组织香港企业进行投资贸易考察、商务洽谈、教育培训等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一、香港制造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战后香港制造业由于高速发展,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七十年代中期,香港当地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约占三分之一左右。金融业的崛起使香港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制造业所占比重因此而相应降到1981年的26%,但是制造业仍不失为香港最大的经济部门,其重要性并未受到影响。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为90多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一数字占全港就业总数的36.5%;制成品的出口赚取了大笔外汇收入,1981年港产品出口收入高达797亿港元。同期,在金融业和地产业工作的总人数还不到25万人,仅占全部劳动力的9.8%,而旅游业的收益也只有77亿港元,等于制造业出口收入的9.7%。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中港贸易的阶段性特征关于中港贸易的格局,可以用双方贸易总额占中国大陆和香港贸易总额的比重来作为最基本的刻划。中国大陆、香港的相互间贸易额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在70年代通常不到10%,而80年代已上升到15%以上,尤其从80年代后期起,该数额与香港外贸总额之比已上升到25%左右,而与中国大陆外贸总额之比则达到35%左右,它们相互间均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进一步的考察表明,双方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由香港生产而出口到中国大陆的商品,虽然也有很快的增加,但其占香港对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比重在最高时为17%,绝大多数时候不超过7~8%,而香港留用大陆商品的比重也很低,近几年只有百分之几,香港进口的大部分中国大陆商品,都从香港再出口到  相似文献   

18.
香港是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最具吸引力的外商投资地区之一。在众多的外国投资者中,美国高居榜首,约占所有外商在该地区投资的54%。此外,香港还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的主要桥梁。今天,中国外汇收入的30%是通过香港实现的。从发展趋势看,香港在逐步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商务活动中心,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是香港的第一大入境客源市场,推动着香港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公民入境香港的旅游花费特征表现在:1)总花费高,增速快,占比大;2)人均停留时间长,人均花费高、增长速率快;3)购物花费占主导地位,并呈上升趋势,而其他花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4)旅游购物类型以首饰/手表和衣服/布料为主,占购物花费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正> 据香港官方公布的数字,香港季节调整失业率由1994年第四季度的2%增加到1995年第一季度的3%,就业不足率(每月工作时间少于35小时)则占1.5%,大约有100000香港人在寻找工作或者愿意工作时间长些.这一趋势似乎将有所加剧.香港1995年4~6月份失业人数已达82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创香港近九年来失业率的历史纪录.更引人注目的是,失业率上升较快的部门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零售业、饮食业、酒店服务业及运输业,其次是制造业.预计香港1995年失业率将维持在3.2%左右水平.这一新的历史纪录已经引起香港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与不安.人们担心香港经济已经走上“高失业、低消费”的下坡路.即使七月初联邦基金息率降低、以及机场融资安排达成协议亦无法减轻这种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