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讨了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子女数量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家庭养育子女存在较强的利他动机。机制分析发现,子女数量增多会造成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增加,进而提升了家庭对于商业保险的需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商业健康保险,子女数量对于家庭购买人寿保险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此外,对于工作在“体制外”的家庭、不与老人同住以及社会资本低的家庭,由于这类家庭相对面临的家庭经济脆弱性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于其参与商业保险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对于父母“利他动机”较强的家庭,子女数量对于这些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最后,通过采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和外生冲击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2.
李丁  丁俊菘  马双 《金融研究》2019,469(7):96-114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讨了社会互动对家庭商业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互动显著提高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可能性与参与程度,并且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同时本文通过金融知识和商业保险信任度等变量验证了社会互动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两种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互动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中等学历、高收入水平、低参与率社区中家庭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特征视角,重视社会互动的促进作用,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以此推动我国商业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商业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素养对个人和家庭的金融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上实证研究了数字素养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素养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可能性与参与程度;数字素养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年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地区的户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数字素养能通过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互动水平,促进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由此,本文提出了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展数字技能与知识普及教育、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等推动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家庭社会网络对商业保险市场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居民参与保险市场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拥有更多社会关系的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概率越大。居民一旦参与保险市场,保险市场参与程度会随着家庭社会网络扩展而显著提高。此外,本文发现家庭收入的提高、风险偏好、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和良好的健康状况都会推动家庭参与保险市场。注重家庭社会网络间的互动是促进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秦芳  王文春  何金财 《金融研究》2016,436(10):143-158
本文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从微观层面上实证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居民商业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知识的增加提高了我国居民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影响在城市和农村家庭中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金融知识的增加提高了我国居民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程度,即金融知识水平越高保费支出也越多。本文的研究为理解转型经济背景下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普及居民金融知识是推动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意义上,养老金融属于大养老金融,其内涵不仅包括传统的养老金金融,还包括养老服务金融以及养老产业金融。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的背景下,商业保险作为养老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作用。本文阐释了养老金融的具体内涵并分析了中国的现状,梳理了国外养老金融发展的实践,提出了对中国商业保险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方面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商业保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Binary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对家庭储蓄参与概率影响为正,对股票参与概率影响为负,对商业保险参与概率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基于家庭风险偏好分类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主观幸福感与储蓄参与概率之间存在一定的风险异质性,与股市参与概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趋同性,而在商业保险参与概率上风险异质性不显著。指出各金融机构应与居民建立完善、高效的沟通机制,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金融消费需求;金融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为投资者搭建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8.
李睿  刘永文  田维双 《武汉金融》2023,(2):72-80+88
家庭经济脆弱性反映风险冲击对家庭消费和福利的影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当下,中国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VEP法构建家庭经济脆弱性指标,实证研究了在面临风险冲击时居民风险偏好和创业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风险偏好显著降低了家庭经济脆弱性,金融素养对家庭经济脆弱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净效应来看,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风险偏好,进而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偏好和金融素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脆弱性较高家庭陷入经济困境的可能性。此外,合理配置家庭资产是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有效途径,城乡二元差异以及家庭是否参与保险对居民风险偏好和金融素养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鉴于此,本文研究结论为家庭遭受风险冲击时的风险选择以及降低家庭经济脆弱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7年和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构建家庭数字鸿沟指数,探讨了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鸿沟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可能性和参与程度;就数字鸿沟的不同层次来说,与“使用沟”相比,“接入沟”对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负向影响更大,其中“没有智能手机”带来的负向影响最大;就数字鸿沟种类来说,家庭面临数字鸿沟种类越多,其商业保险参与可能性和参与程度就越低。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鸿沟对老年和低资产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负向影响更大。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鸿沟通过降低家庭收入、削弱社会互动以及抑制金融信息获取,进而抑制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研究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构建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2017年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从市场化进程的角度,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商业保险参与概率和参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金融素养越高,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概率越大、参与程度越深,该结果在城镇和农村数据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市场化进程越快、市场化程度越高,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就越有可能增加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本文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考察了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是当前影响农村家庭参与商业保险购买的最重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度会显著影响农村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此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结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具体影响及其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降低我国居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果稳健。从收入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居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相较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更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家庭经济的脆弱性,但对乡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郑路  徐旻霞 《金融研究》2021,492(6):133-15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个人养老金逐步成长为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第三大支柱,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渠道。但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度不足,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区别于既有研究的经济理性视角,本研究从影响金融发展的文化观念视角为这一“有限参与”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析。利用CHFS 2015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养儿防老”等传统家庭文化观念会抑制我国城镇居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参与,这一影响在控制了内生性后依然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传统家庭观念(养儿防老等)会削弱居民的金融信任,减少居民对金融信息的关注,不利于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进而降低其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传统家庭观念(养儿防老等)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负向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和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群体中更加突出。本研究揭示了影响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和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层文化因素,对推进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也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保险按照职能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类,构建Tobit模型并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参与商业保险会显著提高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比重,优化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而参与社会保险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同时,提高保险的参与程度会显著促进家庭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  相似文献   

15.
金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的金融决策能力与金融资源利用能力,家庭在金融素养上的相对差距是造成相对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更换变量测度方式、更换样本与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法之后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主要通过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金融市场参与、商业保险参与和创业行为这四个方面来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人力资本较低家庭与农业户籍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减缓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为进一步重视金融教育,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满足不同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从而降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家庭年龄结构对家庭资产配置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次使用了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并把家庭房产按照自住和非自住分类纳入不同的资产账户,然后明确定义了两个变量:生钱账户的钱占家庭总资产比重、保命保值账户的钱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 H FS)数据,建立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家庭分配在生钱账户上的资产越少,分配在保命保值账户上的资产越多;同时,人口老龄化对不同收入组家庭、不同城市层级家庭存在着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配置风险金融资产和购买保险作为家庭理财和规避风险的两种形式,对于提高家庭的财富水平和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决策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外,是否也会受到家庭保险需求的影响?为检验保险需求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建立包含保险需求和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理论模型,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使用CRITIC法构建保险需求指数,分析保险需求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险需求与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概率和投资份额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这一作用在保险收益较少的家庭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家庭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缴费金额的增加均显著提高了风险金融资产的参与概率和比重,但商业保险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决策对社会医疗保险敏感性不高;保险需求的变化对农村居民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决策影响更大。结合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之一,其作用效果对家庭金融脆弱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19年共五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我国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缴存住房公积金显著降低了家庭金融脆弱性,对于有房有贷、无房无贷、“体制内”以及近期有购房意愿家庭的金融脆弱性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和提高家庭风险承担能力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笑恒  刘永文  李睿 《浙江金融》2024,(2):29-39+28
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然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家庭金融风险问题不断凸显,数字金融参与能否缓解农村家庭金融风险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探究数字金融参与对农村家庭金融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家庭数字金融参与可以显著缓解其金融风险;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参与可以通过提高家庭金融可得性、金融素养以及拓宽家庭社会网络关系来缓解其金融风险;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参与对不同特质的农村家庭金融风险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使用2017年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对不同风险分担工具降低违约风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暂时性收入冲击显著增加了家庭债务的违约风险,并且对户主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位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影响更大;家庭储蓄、民间借贷、正规借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对于降低违约风险都有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家庭储蓄效果最大,正规借贷次之,然后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民间借贷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