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历了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的2011年,面对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复杂的2012年,辽宁要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走势的基础上,充分依托日益升级的产业结构、初步壮大的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不断增加的资本投入、扎实稳健的城市化进程、坚实稳固就业队伍等诸多优势,扬长避短,树立信心,从容应对任何危机,特别是要依靠满怀昂扬发展激情的干部队伍,引领全省向"开门红"、"双过半"和"两个不低于"的发展目标坚实迈进!  相似文献   

2.
2007年,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增长格局、增长动力和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期的新阶段。本文对经济运行中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速、粮食安全、节能降耗以及经济"冷""热"程度等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准确判断,并在结合2008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前景和新疆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新疆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展望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加速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经济增速在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和外需增速下落的引领下出现大幅回落,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下行区间。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下滑至9.9%,5年来首次减至个位数,从10、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国内经济保持双位数增长的可能性在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宏观经济呈现"三期叠加"新常态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呈现新的特点。文章以当前经济形势为基础,从行业、区域、客户及产品等四个角度阐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历史上不平常的一年,在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又受到冰冻和地震的较大影响。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数次出台组合宏观调控政策,确保了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本文结合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美国经济初现复苏,欧元区和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下滑,全球经济运行质量低于之前的主流预期。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在3.3%左右。我国在全球外需萎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在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经济运行逐步企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略高于7.5%。2013年,是各国大选之后政策试水年,总体上说,风险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7.
<正>在世界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等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政策何去何从备受瞩目。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来看,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新信号,透露出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政策的新动向。"一松一稳"组合重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的2011年,面对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复杂的2012年,辽宁要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走势的基础上,充分依托日益升级的产业结构、初步壮大的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不断增加的资本投入、扎实稳健的城市化进程、坚实稳固就业队伍等诸多优势,扬长避短,树立信心,从容应对任何危机,特别是要依靠满怀昂扬发展激情的干部队伍,引领全省向"开门红"、"双过半"和"两个不低于"的发展目标坚实迈进!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当前若干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经济转机还是转折 2000年1~3季度,我国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同期增长8.2%,经济增幅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估计全年经济增幅将在8%以上,国民经济运行扭转了连续七年增速下降的局面.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拐点"的讨论,即目前经济增长究竟是出现了转机还是出现了转折,也就是一些专家所称的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  相似文献   

10.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上证综指以-21.69%的跌幅被列为"A股史上第三大熊",在全球股市中亦跌幅领先。深析成因,既有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复杂折射,也有历年积弊。2012年,随着通胀形势的缓解以及国内经济"稳中求进",主导市场走势的政策面和资金面等多重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飙升的新时期,从出口国和目标国两端研究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文章一方面利用实物期权理论构建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贸易中介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模型;另一方面,采用2000~2009年中国对23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海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不仅验证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也分析了贸易中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均会对我国出口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目标国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更大;基于贸易方式和产品特征的分组检验进一步说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一般贸易和耐用品出口的冲击更大;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抑制出口的过程中,贸易中介既发挥了"缓冲器"的作用,有效缓解目标国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扮演了"推动器"的角色,加剧了国内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大环境中,我国经济依靠国内需求的支持,继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而是依靠新的经济增长源泉的培育和扩大。2002年,预计世界经济将继续低迷,国内经济自发增长的能力将逐步增强,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蕾 《特区经济》2010,(1):19-20
目前,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由上升转为下降趋势,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严峻。但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应该在深刻了解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中国经济走势各方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因此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特别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对各方观点及其所持理由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全球经济范围内扮演"一枝独秀"的角色。十六大确定了中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即届时的GDP比2000年翻两番,要实现这一日标,中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7.18%,因此,长期保持经济稳定高速增长是本届政府的主要目标,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2003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于洋 《中国经贸》2011,(16):13-14
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重新开始国债的发行,距今已有了将近三十年,特别是在1994年经财政制度改革后,国债在宏观经济调节中,发挥了愈来愈关键的作用,国债政策,通过最开始的弥补财政赤字,逐渐的向市场化迈进。目前所说的国债,也就是国家债务,指国家用债务人的身份对国内以及国外筹借的不同借款,是用作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补充国家财政收支不足的以及动员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之一。本论文从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出发,通过对国债与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国债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中旬,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2012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国内消费和进出口增长都已放缓的情况下,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和波动,稳定增长与投资,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态势,成为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27日,100多位国内经济学家如易纲、马晓河、季晓南、安体富等在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办的“2003’中国经济热点聚焦研讨会”上,围绕当前的经济热点难点如三农问题、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化解金融风险等展开了热烈研讨,并为解决这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燕生 《宁波通讯》2012,(15):19-19
一、梅山的过去五年是在国内调整与国际危机中前行2007年5月以来的五年,是国内宏观经济调控进入关键时期,即减贸易顺差、调产能过剩、压“两高一资”、紧货币信贷、推“腾笼换鸟”、新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调整措施出台,致使我国GDP和出口增长率开始显著下行。同时,也是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即1990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经历了2001年全球厂泡沫破灭和2007年美国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国际经济动荡和冲击,进而到2008年四季度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国内调整与外部冲击的叠加,使过去的五年成为国际和国内的“多事之秋”,整个世界经济至今仍没有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浙江经济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发展形势,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得全省经济的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经受艰难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