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下,非典疫情尽管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并未结束。当前,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很是关心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近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声音”:这次危机应该被视为一次良性的危机。因为它不属于政治危机,相反,我们已经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合作,增进了社会凝聚力,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就经济方面来说,它也不是恶性危机,原因在于它不像金融危机,不是一种系统性的需要长期治理的结构性危机。SARS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伤害,将远低于中…  相似文献   

2.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争。由于该病前所未有,传染性强且能致人死命,又没有找到防治良方,故民众恐慌,谈“非典”色变。珍爱生命,这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说的是,“非典”为何扩散、蔓延,终致成一场危机?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到底有多大?目前有许多机构和专家作出了不同的估计。估算方法各异,所得结果差异自然很大。最悲观的估计是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下降为零甚至为负。不管悲观还是乐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宁愿把困难估计得严重一些,各项工作和措施要有力一些。当然困难自是很大,要不…  相似文献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企业也是这样。非典的爆发,使国人对于“危机”二字有了切肤之痛。特别是对于企业界来说,很多人是第一次领会到什么叫“不可抗力”,尽管这个词在以往几乎每份合同中都会出现。负荆请罪往往能博得同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个组织如果有诚意,那么,对或错就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公众感受到你的诚意,利益相关者恢复对你的信任。因为舆论总是保护弱者,而且事实上,人们感兴趣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事情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的感觉胜于事实…  相似文献   

4.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争中,医务人员就象冲锋陷阵的战士,靠着科学和技术,智慧和勇气,挽救着一个个生命。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责任”二字:“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这份责任”,“这是我的岗位,医治病人责无旁贷”,“我们每天面临SARS病毒的威胁,但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要求我必须冲上去,决不能后退”……我的表弟、弟妹是解放军309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两人的家都不在北京。为了抗击非典,他们把5岁多的儿子辗转三地交给了哈尔滨大嫂照顾。4月23日弟妹进入抗非典一线。我们给她发短信,叮嘱她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她回复说:“放心,我要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换来大家的安全和健康,这是我们的责任”。真是誓言无声,力有千钧啊!  相似文献   

5.
“非典”的阴影正在逐渐散去,人们都在思索这场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迪。 诚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言,此次“非典”对中国物流是一次大检阅,物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以充分展示,但是一些固有的不足和矛盾也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对中国物流来说,抗“非典”成功的基础在于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形成的强大的现代物流体系,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相似文献   

6.
5月 2日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刊登重头文章《中国经济能安然度过‘非典’危机吗 ?》 ,认为尽管“非典”蔓延引起混乱 ,中国经济在今年前 3个月出现高增长之后几乎必定会迎来表现糟糕的第二季度。但从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可能将恢复活力。《远东经济评论》说 ,在中国的大多数商人指出 ,这是一场影响到经济的危机 ,而不是一场经济危机。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增长模式。《华尔街日报》也持同样乐观的态度。 5月 3日 ,该报专门载文认为“非典”所引发的危机并未夺去中国经济长期的光彩。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普遍疲软的情况下 ,这些制…  相似文献   

7.
假如再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们是否还要付出应对“非典”这样或更大的代价?我们能否把代价降到更小或最低?而回答这一问题又似乎有着这样和那样的不确定性。思之、量之,回顾“非典”历程,深深感到回答这一问题的必要。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对该问题的回答更取决于我们人类能否完善自己的社会机制和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8.
今年年初以来的“非典”疫情,对社会、对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虽然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这一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从政府的快速反应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方案以及公众个人的卫生意识、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商业活动中,同样存在着类似“非典”疫情的危机,而且种类繁多,防不胜防。一个企业,从大处说像一个社会,有其自身的文化基础、管理模式、运行程序;从小处说像一个“生命”:产业为“体”,品牌为“魂”,资本为“基因”。因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必要从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吸…  相似文献   

9.
说来就来了——“非典”。在人类历史上关于灾难的词汇中,就这样又增加了一个新词儿。尽管通过这次疫情,又激发了一种心的凝聚,又重温了一种人的真诚,但从本质意义上说,“非典”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种激发与重温,实在是一种非常态下良知的融合。尽管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融合,但我想,通过抗击非典疫情,令人充分感受到的是,在今日中国民生意义的进步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非典”是突如其来的灾害,它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想,人类经历的大灾大难数不胜数,最后我们都走过来了,这一次,我们也一定能战胜“非典”。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非典”无形之中命中了我们的软肋,使我们的一些弱点在“非典”面前暴露无遗。看来,可怕不是疾病,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平时痛恨的官本位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报刊文摘在4月30日头版头条位置转载一篇题为《“非典”冲击官本位》的文章,作者冯雷撰写的文章称:“‘非典’突发之初,由于旧有的工作作风、官本位意识作祟,有的地方防治工作不力。党中央及时发现,正确决…  相似文献   

11.
谈方 《企业导报》2003,(7):12-13
<正> 非典在考验中国人健康的同时,也考验着各行各业的公共关系。在这个非常时期,公关怎样才能在逆境中求生?又该如何在逆境中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增强自己的美誉度呢?非常时期的公关应该多从“非常”二字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2.
当初谁也不曾料到,2004年3月2日,一家地方财经类杂志提前发表在几家门户网站上的一篇1000多字的报道《德隆资金链绷紧》竟然能够成为引发一个“中国资本控制首强”走向危机的导火索,以至于德隆集团唐万里在后来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候说,“因为舆论危机而导致经营危机”让“我们贷不到一分钱,(资金链)说断果真就断了。”  相似文献   

13.
在沸沸扬扬的非典恐慌中,有的企业手足无措,坐以待毙;有的企业紧急启动危机管理程序,极力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营;有的企业却敢于直面困难,勇于创新,不仅顺利渡过“非典”, 还趁机扩大战果,谋取了常态下难以获取的竞争优势。这其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判断,彰显了其巨大的内在张力和潜在影响。我们看一下,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各类企业的表现:惠普公司:情形一:4月23日,惠普向战斗在非典型肺炎防治第一线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了价值约265万元人民币的计算机设备与专业医学影像传输、诊断软件以及相关服务。情形二:惠普公司专门…  相似文献   

14.
《英才》2003,(7)
杜哲思职位:麦德隆中国区总裁时间:2003年2月至今类型:“非典”危机事件:2003年2月从广东开始蔓延全国的“非典”危机,对经济活动造成威胁。反应:早在3月底,杜哲思就决定向全国18个城市的麦德龙机构,以信件、张榜公告等形式颁布号令——预防非典。同时,提前决定延迟了原定于5月中旬举行计划有3000多人参加的供应商大会。他同时决定加大如消毒水、漂白水、药皂、泡腾片、口罩等消毒防毒用品的订货  相似文献   

15.
危机管理“四要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把握住危机爆发的独特性"9·11"事件爆发和"非典"肆虐之际,"危机管理"一词的出现频率骤然增加,社会环境对各类商业市场的影响使得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危机"二字有了切肤之痛。近年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使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挑战。危机以其极强的破坏性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或扭转着企业既定的发展轨道。一个实  相似文献   

16.
王强 《企业研究》2003,(6):57-59
很多企业遇到SARS舍得花百万元购买测温仪、药品,却舍不得花10万元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危机管理计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是以前政府重视GDP却忽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错误倾向在企业的投影。后非典时期,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将是企业必须补上的一堂课。  相似文献   

17.
非典·人道     
说来就来了——“非典”。在人类历史上关于灾难的词汇中,就这样又增加了一个新词儿。尽管通过这次疫情,又激发了一种心的凝聚,又重温了一种人的真诚,但从本质意义上说,“非典”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种激发与重温,实在是一种非常态下良知的融合。尽管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融合,但我想,通过抗击非典疫情,令人充分感受到的是,在今日中国民生意义的进步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对于中国乃至于人类来说,“灾难”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灾大疫并不少见。但历史记载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饿殍遍地,哀鸿蔽野的悲惨情景。“绿水青山枉自多,…  相似文献   

18.
<正> 在“非典”的冲击下,就业的话题似乎淡了很多。 在全国统一行动之下,“非典”肯定会败退,但就业问题,决非倾一时之力就可以彻底解决。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这一点,中央早已明确指出。 我们认为,发展经济是就业的根本,这已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笔者在采访中国长航集团、湖北娲石股份有限公司、武钢兴达公司时,不约而同听到  相似文献   

19.
当企业发展到2001年的时候,当代集团的张雷突然发现危机就在眼前,“管理不到位,企业结构简陋,甚至很多事没有人去做。”事实上,张雷是一个谨慎而稳健的人,他总是在强调“企业发展要比别人快半拍,但不能快一拍,如果快一拍就会不稳健,就会有危机。”但危机还是出现了,张雷曾有过一个贴切的比喻,把二次创业前的当代集团比喻成“游击队”,而二次创业的目标就是把这一支队伍改编为“正  相似文献   

20.
《企业导报》2001,(1):28-30
<正> 一、企业、人才与“气” 什么叫企业,中国人造字太美了,“企业”的“企”字,上面一个“人”,底下一个“止”,你把“人”去掉,企业变成“止业”,所以企业最伟大的资源是“人”,人最伟大的资源在哪里?人最伟大的资源在这口气,这口气完了,一切完蛋。这口气分两股力量:一股叫盛气,一股叫衰气。盛气的人朝气蓬勃,衰气的人暮气沉沉;盛气的人做事积极乐观,衰气的人做事消极悲观;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