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施后,评估师在采用资产基础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时常面临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处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一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能否以账面值列入评估结论;二是评估中如果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注意的问题;三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评估处理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玉栋 《会计师》2010,(11):34-35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CAS18)规定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即按照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一、暂时性差异是一个累计概念根据所得税准则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该余额代表的是按照税法规定,就涉及的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  相似文献   

3.
2006新准则有关所得税核算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变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且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其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确定了,其暂时性差异也就确定了,相应地,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计量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结合国际上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的阐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确定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切实可行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处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似文献   

5.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一般按照公允价值或者摊余成本等进行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会存在暂时性差异,进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均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合理的进行金融资产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处理应当成为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金融投资类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有利于理解递延所得税费用及所得税会计的核算.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至2014年数据,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所得税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会导致企业价值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同时也说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提高了所得税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向外部提供决策有用性更高的所得税信息。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首先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拥有的资产和应偿还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具体数额,然后根据税法对资产和负债的相应规定算出其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则统称为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以确定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此基础上之上,就可以确定出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里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数额具体是多少.之前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而没有阐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方式,本文首先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然后试图讨论其转回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左凡 《时代金融》2008,(8):97-98
本文主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费用等有关事项确认与计量方法进行阐述,力求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有关所得税的核算。  相似文献   

10.
彭佳才 《财会学习》2013,(12):28-29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此基础上确认所得税费用。通过数年的实务运用,笔者认为,所得税准则中的一些具体会计处理办法,比如可弥补亏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骆秋光 《会计师》2014,(5):23-24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会计人员对递延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存在困惑。作者从递延所得税形成的角度,用图示和案例介绍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以便会计人员对递延所得税有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孙兆俊 《会计师》2014,(3):21-22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会计人员对递延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存在困惑.作者从递延所得税形成的角度,用图示和案例介绍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以便会计人员对递延所得税有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因此,研究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其会计处理方法是所得税会计理论的核心。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科目设置的调整有:将"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调整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将"递延税款"调整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在旧会计制度下,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旧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产生的差异区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实务  相似文献   

15.
递延所得税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源于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同时,应调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2014年2月17日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明确规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  相似文献   

17.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一是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根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确定暂时性差异;二是计算所得税费用.但是在理解和运用中有诸多难点,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对递延所得税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刘鑫 《时代金融》2014,(14):223+229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形成了所谓的递延所得税,并由此产生了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概念,也影响了企业的会计利润。企业的许多资产均涉及上述规定,会计处理非常复杂。本文以固定资产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本文主要讨论享受税收优惠的内部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递延所得税的几个核心问题:内部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健 《税收征纳》2001,(5):29-29
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有递延法和负债法两种方法。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一般按递延法进行会计处理。财政部制发的《企业会计准则&;#215;号-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中采纳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即负债法。这就涉及到递延法转换为负债法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