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华军  吴嘉华 《中国西部》2011,(26):112-119
晏阳初博士针对中国问题进行的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并未因为他的离去而终结。他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穷、弱、私”病症开出的四大教育对策。在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可以预见,其对人类,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大爱会随着时代的发酵而愈加醇厚。  相似文献   

2.
“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我赞成这样一种说法:“穷”与“愚”有着互为因果关系,“愚”者多为“穷”,“穷”者多属“愚”,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穷者必愚,愚者必穷。有“穷”者并不“愚”,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有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还有主观不努力,甚至有好吃懒做的;有“愚”者也并非“穷”,是机遇和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富裕。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不应机械地理解“治穷必先治愚”这句口号。明白什么是贫困?恐怕贫困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不知生,何知死?没有见过富,也就不知道穷。家家都没有电视看,也就没有看电视的欲…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区建设》2009,(5):22-2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认为:扩大农村内需喊了不是一天两天,没有起色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农民太穷。要让农民有钱,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农村推行建房抵押贷款。大部分农民可能要穷其一生才盖得起一套房,这个压力太大,抑制了农民的其他消费。只有破解了这个瓶颈,才能真正地扩大农村内需。  相似文献   

4.
张永佳  潘雪峰 《魅力中国》2013,(29):239-239
“三农问题”关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之新型农民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的“愚、散、弱、贫”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桎梏。研究农民发展问题,探求促进农民自谋发展、政府支持发展、社会各界帮扶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我国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能力,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奉化市滕头村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扬“艰苦创业、永不满足,坚持两手抓,一犁耕到头”的滕头精神,把昔日的“农业弱、农民苦、村里穷”的格局,建设成了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相继获得了“全球生态500佳”、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模范村委会、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首批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乡风文明”呼唤农民提高环境意识,只有提高了环境意识,乡风才有可能真正文明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村容整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造新村”和“盖新房”,而应该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不懈的努力。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根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基础是农业,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长期的为农服务实践中,供销合作社正积极与广大农民朋友结成经济利益其同体。供销合作社工作与助农增收、扶困救弱、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社区发展密切相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1号文件,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充分说明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我省的实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培养新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索质,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要多给农村教育一些支持,一些倾斜,一些实惠,集中精力,集中资金,加大扶持,切实帮助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等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和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王连生 《辽宁经济》2006,(11):14-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对铁岭县来说,全县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辽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县等全部工作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同时,全县的资源、劳动力也都在农村,农村的潜能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农村不是包袱,而是难得的财富,不是发展的阻力,而是真正的动力,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释放农村的潜能,让全县农村经济繁荣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文化活起来,让农村环境美起来,使全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聚八方之财,兴办大教育”、“教育优先发展”等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甚至现在也仍然在大力地宣传着。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经济、观念等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人们对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奢望,一种愿望。到20世纪末,中国85%的地区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15%的地区,主要在西部农村地区。在西部,义务教育普及率最高的也仅为76%左右。西部农村教育的落后程度让人震惊、让人心痛,也让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为之焦虑。然而,究竟路在何方,还有待于关心教育事业、关心西部农村的人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疆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党中央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科技的支撑。新形势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并将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深入推进新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农民应该是“农业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他们的增收问题才是焦点。“增收政策”不增收的症结是我们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深蒂固的弊端,把这些政策差不多一一化解了,难以落实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居民头上。“农民增收”的出路是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农村民主自治选举是我们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真正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农民维权的途径主要有“公力救助”和“私力救助”两种方式。目前,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公力救助”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农民把“私力救助”作为维权的首选途径。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终将使得“公力救助”成为农民维权的基本途径。为此,可以通过切实有效地发挥“公力救助”的优势,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加强培育农村法治主体,朝着完善农村法治的维护机制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5.
兴业之本,惟在人才。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在农村,应开发利用好乡土人才,让他们真正“香”起来,使广大农村出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人才效应,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关于农民政治意识、权利观念、组织能力的成见。这些成见的共同特点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农民,要“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代表农民”和“控制农民”。  相似文献   

17.
庄保主 《发展》2009,(6):91-91
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求自己的孩子们懂技术、会经营、有品味。可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从利用限制和改造,到逐步被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复苏与勃兴贯穿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1978年以前的29年,是以限私、去私、反私、灭私为主题;后一个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今30余年,是从逐步承认“私”的合法地位,到鼓励、支持、引导“私”的30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回顾60年,一个确定的主题是,正是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改变了中国。民营企业既是这样一段历史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0月,云南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表示:宁蒗对教育的认识有高度,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有硬度,氛围深人人心有广度、责任落实有力度,宁蒗教育已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宁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真正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少“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营层次已在很大程度上被严重削弱,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如果忽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就很难走出“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弱”的困境,就会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巩固,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从六个方面专门论述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