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期回顾     
《成功营销》2011,(10):3-3
《营销人的“职业病”》 营销人有没有觉得自己有时候有点“神经质”?因为职业的原因.他们通常很在意那些明处或者暗处的广告——看电影要数数里面有多少品牌植入、看一篇文章一读就知道是不是软文、逛大街不看美女看街边的广告牌、看电视节目看看都谁冠了名.看比赛看看有谁赞助了、看一个网络事件要判断是不是炒作、是阴谋还是阳谋……但也许就是这点“神经质”,挑动了营销人的创意神经。  相似文献   

2.
胡瑞涛  翟龄浩  李方华 《商》2013,(16):362-362
从《红高粱》、到《秋菊打官司》、再到《英雄》、《十面埋伏》四次冲击奥斯卡未果的张艺谋一直没有停止追求他的奥斯卡之梦,斥资6亿人民币的《金陵十三钗》费劲了老谋子的心血,但是这一次让满怀期待的他又一次铩羽而归。这位电影大师的作品在国内饱受关注,上座率极高,但是在好莱坞为何总是得不到认可,我们不禁要问张艺谋的“小金人”之路是否越走越远了,他后期的电影之路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到底症结在哪。  相似文献   

3.
喜剧电影《大厨》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它讲述了厨师卡斯珀的故事,他曾经干得很成功,被辞退后,他决定开一个环行美国的快餐车。看电影时,我大笑、微笑、跟着音乐哼唱,看完电影出来我感到精神振奋。这部电影对于人生和商业都有一些有趣的肩示。  相似文献   

4.
王郁斌 《广告大观》2004,(10):62-63
关于电影《十面埋伏》,制片人张伟平早早放出风声:它采用的宣传规模与攻势比《英雄》更为强大!他还见多识广地搬出好莱坞大片的市场运作模式为其正名,日“电影营销”,一副“国际化”的见识与气魄。  相似文献   

5.
看过许多关于“幸福”的定义,但都太具体,缺乏抽象和准确的概括。有一个“范伟”版的“幸福”:“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茅房里仅剩的一个蹲坑被你占了,那你就比我幸福。”再看看网上.幸福的定义五花八门。最后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相似文献   

6.
北京一位李先生说他最近有一次喝多了,没法开车回家,他想起有一家公司,专门帮助喝酒后的司机驾车,于是打了一个电话,13分钟后,来了两位司机帮他把车开回了家,收了90多元钱,他感觉还不错。开创这项服务的徐女士说,她的创意来源于电视公益广告和北京电视台的《交通新闻》,“我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很多触目惊心的镜头,都是因为酒后驾车引起的,我一下子就有了帮酒后司机开车的念头”。该公司目前正在推广这项服务,他们已经瞄准了《足球报》这类男士爱看的报纸做广告。徐女士说,他们公司的司机都是经过培训的能开各种车型的多面手,…  相似文献   

7.
付佳 《三联竞争力》2009,90(9):52-52
2009年这个夏天,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2》着实让影迷们“疯狂”了一把,除了重逢久别的大黄蜂、成震天等电影人物,影迷们还会发现一个中国朋友:美特斯邦成。与通用一样,美特斯邦成也是该片的赞助商之一。 与变形金刚相配合,美特斯邦威的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中频现大黄蜂、威震天等形象,并适时推出“变型看我”系列全新海报,以及印有变形金刚LOGO和角色形象的服装等。  相似文献   

8.
“当代好莱坞的电影生产过程已经被大大地提前了,电影的各项前期工作都成了生产的环节之一,电影的观赏过程可以说从电影事件宣布开始运作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2006年4月18日报道了一个美国青年从“网上”通过“物物交换”,用“一个红色的回形针”“换一栋房子”的新闻。这位美国青年用回形针换来了一支钢笔,然后用这一支钢笔换来了陶瓷门把手。接下来是无数次的交换,最终他的交易引来了新闻媒体的重视。通过加拿大电视台的广播,他得到了免费旅行和录音的合约,他把录音的合约交给了一位歌星,而歌星让他免费租用公寓。据说好莱坞的公司正准备把他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公开放映。  相似文献   

10.
《国际市场》2008,(1):54-57
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国际市场》的。当时,我的一位朋友向我推荐“市场聚焦”的一篇文章。文章很有意思,于是以后我一直都关注这份杂志。几个重头栏目“卷首故事”、“特稿”等很有看头;像“咖啡吧”、“看世界”这些优雅的小栏目,语言幽默、寓意深刻,茶余饭后看看十分有意思。  相似文献   

11.
我们到底对无线互联网时代了解多少?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无线互联时代最初不过是移动的电话,现在却变成了生活的统治者。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中说:“这不是手机,是手雷。”好莱坞电影《一线生机》成为诺基亚手机的大型广告片。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撼的, 在另一部好莱坞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主角们不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在手机上进行搜索。时代改变了。手机已经开始慢慢演变为互联网  相似文献   

12.
赵一鹤 《广告导报》2006,(12):90-90
中国人对于时髦词追捧的热情向来就很疯狂,最近笔者遇到了很多食品、服装、通信、IT以及网站类的客户无一不对“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笔者遇到过无数次同样的情况,在企业客户还没有明确自己需求的时候,先把要求树立了起来:你看人家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看人家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看人家麦当劳“我就喜欢”,看全球通“我能”,看人家可口可乐“要起由自己”,我就要他们那种的“我”,一定要“我”,也不管它的消费群体是年轻的、年老的、成功的、奋斗的、小资的、平民的、有实力的、没实力的,反正只要强调我,好像品牌传播已经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3.
《商》2012,(6):29-31
昔日的摇滚歌手郑钧,如今已成为一名商人。为了把自己创作的漫画《摇滚藏獒》卖到好莱坞,郑钧找来了风险投资,组建了"好莱坞"制作团队:包括动画片《花木兰》、《玩具总动员》的编剧,《功夫熊猫》、《冰川世纪》的艺术总监。他说选择经商,与遗传基因有关。"祖父说,男人就是要干大事。我要把中国的动漫电影,卖到好莱坞去。""没有想象中的夸张。"在北京朝阳区的CBD高楼里,我们终于找到了郑钧。一见面,他就这样自嘲起现在的"商界生涯"。屋子里有一张深色的大班桌,背后是一排灰黑的书柜,直冲向天花板,但里面空无一物。再转过去,便看见郑钧在一个小案几上,摆了一套工夫茶具,来者都分到了一个小茶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关》2012,(3):6-7
24岁的南非小伙DeWetDuToit励志要成为人猿泰山。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野人.之前在南非从事保安工作。从小看泰山连环画长大的DeWetDuToit如今进入南非森林.训练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泰山”.并希望好莱坞星探能发现他的潜质.让他出演人猿泰山电影。  相似文献   

15.
陈颖光 《浙商》2013,(17):19-19
我一直是《浙商》杂志的忠实粉丝,对我们做企业的人来说,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浙商》杂志里有很多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把喜欢的事做成一份事业,每一个浙江人都是老板。  相似文献   

16.
两个水分子生物化学家在窗前讨论问题,一个妙龄女郎从窗外走过,一个目不转睛地看,另一个就奚落他:“别看了,再看也是老了。”那个看的解释说:“不是,我在看人家面部的水分子表面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24岁的南非小伙DeWetDuToit励志要成为人猿泰山。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野人.之前在南非从事保安工作。从小看泰山连环画长大的DeWetDuToit如今进入南非森林.训练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泰山”.并希望好莱坞星探能发现他的潜质.让他出演人猿泰山电影。  相似文献   

18.
2014年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这些引发全民追看的“现象级节目”,一眼望去皆是真金白银。从大牌导演、顶尖制片人到现在的好莱坞巨星,腕越来越大,陷入“豪赌”嘉宾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开心家园     
《华商》2013,(11):79-79
你确定你结婚后每天都能睡在床上吗? 哥们结婚让我陪着买家具,我非让他买那个高端上档次的大沙发,哥们死活嫌贵,好说歹说不同意。最后旁边一个阿姨对他说:“…看你的朋友就是过来人,沙发和床一样重要,你确定你结婚后每天都能睡在床上吗?”哥们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我发黑的眼圈,大喝一声:“带我看看最贵的!”  相似文献   

20.
互动     
《浙商》2010,(1):20-21
富二代“另立门户”成潮流-创业加速器公司策划部 徐海颖 看了《浙商》2009年12月上特别策划《民企接班橙色警报》,我很有感触。我们有一个客户,谈了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他是一个家族企业的“富二代”,但是他做的却是新媒体。其实他家里完全可以给他很多钱,但他还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资金。当然,另一方面他也是看好风投,带去资金的同时,也带去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更成熟。当时我觉得,这样的富二代真很特别。看了贵刊的报道后,发现类似富二代还很多——“另立门户”已经成了富二代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