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股权激励,可以促使其利益目标与企业趋同,从而降低代理成本,防范经营者道德风险,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但受制于现有市场条件和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不足与激励不当问题并存,激励效果也并不理想。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尤其是非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以实现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2.
一、负债契约的产权特征 根据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与股东因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而产生利益冲突,由此带来一定的代理成本。为解决经营者的代理问题,就必须设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规范经营者行为,负债契约就是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降低股权代理成本的有效方式之一。威廉姆森指出:“与其把债权和股权看做融资手段还不如视为不同的治理结构。”可见,负债与公司治理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段琳 《企业经济》2005,(10):68-69
企业融资制度不仅表明企业从何种渠道、以什么方式获得企业生产和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还涉及到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现阶段企业融资结构中偏重股权融资,主要原因是我国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因此,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严格配股审批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经营者不必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加之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条件下股东监督和要求偏弱,使得股权融资偏好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发达  相似文献   

5.
一、中小型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的现状 1.外部融资渠道不畅,内部融资比例太高。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渠道,二板市场尚在争议之中,原有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已取消。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集资进行过大量的股权融资,但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致使企业无法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6.
公司高层人员行为选择和最佳股权分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公司高层人员的行为选择模型,分析公司高层人员行为选择问题。研究表明,行为选择模型存在确定的解,公司高层人员可以将个人禀性资源确定地分配于“道德风险”和“努力工作”两方面;固定职务报酬收益与公司高层人员行为选择无关;在不考虑融资成本情况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公司股权分散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西方国家,市场低迷时,股权融资成本远大于债券融资,因为企业取得资金的代价是让渡了较大比例的所有权。故在市场低迷时,企业多采取发行债券方式取得资金。而在我国,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无论市场是否低迷,股权融资都是低成本的。毕竟通过股权融资所获取的资金是不需归还的,仅具有软约束力。上市公  相似文献   

9.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股改之前,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股权分置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普遍呈现出啄序悖论现象,即先外源融资,再内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首先选择股权融资,其次才是债权融资。我们不妨以一个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以及股利政策的实际案例,说明其在股权分置背景下为什么偏好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3-2009年度528家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股权结构对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融资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债务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融资规模显著负相关,与债务融资规模显著负相关;流通A股比例与债务融资规模显著负相关,而与股权融资额无显著相关性;机构持股比例与股权融资规模、债务融资规模都显著正相关;而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变动对债务融资规模、股权融资规模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一、MBO概述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指本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组成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融资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从而达到从所有权上控制企业。实现对企业的完整拥有或者实际上的绝对拥有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3.
王天晴 《西部财会》2004,(4):18-19,22
新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遵循内部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异常:忽视内部融资。偏好股权融资。轻视债务融资。出现这种异常的融资行为是由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决定的,资本市场的“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一般可采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外部融资方式。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企业。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再加上监管体制不健全。过度偏好股权融资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当通过法人股上市、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建立健全债券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从股权融资成本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其直接原因是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偏低.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偏低的原因,提出治理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与现代融资结构理论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不相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动因-股权融资成本偏低,二是深层原因-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股权融资偏好是指公司或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较多考虑外源融资中的股权融资方式,而较少考虑其他融资方式如债权融资或内部融资,进而形成融资比例中股权融资比重过大的现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既不利于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所以治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是完善资本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强股权融资偏好动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拟另辟蹊径,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制度性缺陷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动因,最后提出纠正这种不正常融资偏好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一)股权融资成本低袁国良等人(1999)指出由于我国股权融资的成本是一种软约束,而且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促使上市公司更偏好于股权融资。陈晓和单鑫(1999)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于融资、债股权与治理结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获得债券和股权融资益处的条件及债股权转换的识别。建立一种企业融资与企业治理机制分析研究的初步框架基础,从而对于企业融资、企业治理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