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贸易发展对于提升一国“软实力”和打造“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品贸易领域广泛存在“进口引致出口”机制是中国货物出口奇迹产生的重要原因,该机制在文化贸易领域是否同样存在对于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文化贸易微观产品层面六位码数据,对文化出口指标进行了二元边际结构性特征分解,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总体来看,文化产品进口对出口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进口引致出口机制在中国文化贸易中并不存在;第二,文化产品进口对文化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并不存在显著的引致效应,文化产品进口对集约边际甚至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第三,上述结论在不同的二元边际指标和持续期分样本估计中均成立,尤其是二元边际水平较高的核心文化产品和具有较长贸易持续期的产品样本;第四,细分不同类别来看,目前仅在图书及其他印刷品比较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贸易中,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进口引致出口效应。总体而言,进口引致出口机制在文化贸易中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可能是导致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进口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将是强化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美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3.
高静  刘友金 《当代财经》2012,(5):94-105
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7年-2009年中美贸易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得出如下结论: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部分行业污染贸易条件均大于1,且呈不断恶化趋势;出口规模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的产业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越小,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与污染品并无必然联系;美国对华FDI转移并未引起美国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全球FDI向华转移使得"污染天堂"理论在华成立;中国出口CO2排放速度低于其出口速度,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变中国污染顺差国的地位,中国需加强对美国污染品的进口,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对价值链高端清洁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雪峰 《现代财经》2004,24(12):57-59
本文通过对中美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在掌握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引出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探讨,并最终确定导致中美两国本应和谐的互补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便是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贸易额与消费电子产品贸易额之比,研究得出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内贸易程度较高,并且主要是从东亚、东南亚各国进口零部件,出口成品到美欧等国,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中美贸易失衡不断加剧,那么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助于缩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文章采取1980年~2009年年度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表明,中美贸易收支并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无法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并不显著,人民币升值并不能缩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对美出口大量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源易耗性产品,而美国采取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一个两国模型,研究存在运输成本和收益递增场合贸易的模式与利得分配,探讨成本递减作为贸易保护理由的条件,拓广Ethier(1982a)的分析。模型中制成品的生产可选用现代技术或传统技术,前者带来规模收益递增。基本结论是:模型参数及初始条件决定贸易均衡的类型以及贸易利益的得失。若收益递增越强、运输成本越低、制成品支出份额越高或相对经济规模越大则越容易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与贸易格局,且专业化的格局类似于李嘉图模式(无运输成本、收益不变)的分析,即各国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收益递增产品的一方总是从贸易中获利,另一方可能获利也可能受损。建议政府大力扶持收益递增产业,积极推动工艺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一个两国模型,研究存在运输成本和收益递增场合贸易的模式与利得分配,探讨成本递减作为贸易保护理由的条件,拓广Ethier(1982a)的分析。模型中制成品的生产可选用现代技术或传统技术,前者带来规模收益递增。基本结论是:模型参数及初始条件决定贸易均衡的类型以及贸易利益的得失。若收益递增越强、运输成本越低、制成品支出份额越高或相对经济规模越大则越容易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与贸易格局,且专业化的格局类似于李嘉图模式(无运输成本、收益不变)的分析,即各国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收益递增产品的一方总是从贸易中获利,另一方可能获利也可能受损。建议政府大力扶持收益递增产业,积极推动工艺创新。  相似文献   

9.
首先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亚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总体在中亚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中亚国家的一些主要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然后,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模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亚国家与中亚国家进口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总体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低,但在主要农产品贸易中互补性较强且贸易结合度紧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范婕 《技术经济》2010,29(5):104-109
中国和巴西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描述了中巴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然后通过测算农产品出口依存度、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等指标,剖析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合理性。结果显示,中巴优势农产品差异明显,双边贸易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中巴农产品贸易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可以增加从巴西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同时扩大对巴出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及其加工品,从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求俄蒙问贸易的互补性及双边贸易发展潜力,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等指标和模型对俄蒙贸易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蒙古国已经摆脱了对俄罗斯出口市场的依赖,但对俄罗斯进口依赖很强.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差,出口额增长绝对依靠市场扩大效应,竞争提升效应很小甚至是负效应,主要是资源导向型增长,如何提升工业竞争能力,是决定两国进出口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颖 《技术经济》2009,28(8):87-92
本文阐述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呈总体扩大趋势。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次,中国对东盟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国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再者,主要出口农产品形成的贸易逆差是构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下降,东盟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国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也是引起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晓艳  王英辉 《技术经济》2010,29(5):99-103
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署有关农产品统计数据,以改进的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研究了1996-2008年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部门分布情况,及其跨时期演变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整体呈下降趋势,贸易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中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与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理论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在人力资本能形成比较优势的模型框架内,通过分析表明:当一国的人力资本较高时,贸易开放会使该国专业化于生产洁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相反,如果当一国的人力资本较低时,贸易开放则会诱使该国专业化于生产对环境有污染的产品,进而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同时,利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的模型推断.  相似文献   

15.
中、日、韩文化贸易国际比较表明:中国文化贸易在贸易出口和国际文化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就文化创意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而言,中国之于日本具有微弱优势,韩国之于中国有普遍产业发展优势;就文化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说,韩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日本比较优势减弱,中国一直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社会文化信仰的挖掘和展示;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应注重内容创新、模式创新以及正外部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反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同为金砖四国成员国又是近邻,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互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两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均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其农产品的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诱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双增长势头,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本文以出现巨额逆差的粮谷、畜禽产品、棉花和食糖为例,对我国农产品逆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模型),从需求、商品构成、竞争力三个方面讨论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成因,认为需求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重要,结构影响起着次要作用,竞争力不足阻碍了出口,进一步扩大了逆差。要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要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转变对逆差的认知,调整产品结构,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战略进行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进出口总量、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3个角度,应用对称性RCA指数、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于21世纪以来中、日、韩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需求急剧增长;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整体上比较优势弱,与日本、韩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分项目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来看,中国位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低端,中国弱势行业多为2国强势行业,中国通讯贸易与韩国通讯贸易在出口上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出口初级产品同时从发达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到进口初级产品同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对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模式转化的时点进行了判断,进而从要素禀赋状况、两类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以及相对需求变化的角度分析了促使我国贸易模式转变的根源,为我国贸易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那么是否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是名列前茅呢?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笔者对我国服务贸易的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首先,从其自身发展的过程来看,自2000-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是不断处于增长,且其增速水平超过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水平,但是仍然处于逆差地位,贸易结构也是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服务贸易进口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本文对2000-2010年期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发展作了比较,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处于弱势地位.第二部分,本文运用了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进行定量分析,指标数据显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世界处于弱势地位,其提升道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