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的模式:一种是农业劳动力伴随其它生产要素异地向城市集中,并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转入非农产业的分业型、集中转移模式;另一种是农业劳动力就地分散转移到非农产业,并与农业生产和土地保持一定弹性联系的兼业型、分散转移模式。田烨、史福祯同志在《论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以下简称“田文”)一文中对后一种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道路——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1)由“兼业型”转移为主转变为“分离型”转移为主。(2)由主要在农村的“分散型”转移为主转变为由农村向城市的  相似文献   

3.
发展模式,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4.
一、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就地转移论”,“易地转移论”。前一种观点着重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性考虑,后一种则注重从城市化的共性考虑。从实践看,就地转移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方式。能否从这两种形式中找到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合理选择呢?  相似文献   

5.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辽宁省农村转移人口基本情况,以及对农业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辽宁省14个市的182个村,共1788个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3,其中兼业型和非农型劳动力比例约为4:6;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趋于年轻化,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主要以低技能职业为主;兼业型的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区是本乡镇,非农型的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地区是省内城市;县域之间劳动力转移数量差异较大,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劳动力比例较高。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县镇级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也加剧了空心村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和转移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转业是指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所谓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在部门间或地区间的流动。依据农业劳动力转业后是否“离土”和“离乡”(乡指乡村而言,不是指行政区划乡),可以划分出以下四种转业模式:①“既不离土,也不离乡”模式;②“离土不离乡”模式;③“离乡不离土”模式;④“离乡离土模式”。  相似文献   

8.
所谓兼业型转移,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以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和家庭收入的最大化。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其主渠道就是兼业型转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兼业型转移,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初级阶段”或称不完全转移,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历史必  相似文献   

9.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长过程中(初期、中期、甚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以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要途径和目标模式,尔后才转入以兼业型分散转移为目标模式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这种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有其深刻的经济合理性和普遍规律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劳动力兼业型分  相似文献   

11.
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的探讨陈雩桢,拉叶建平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骤、途径,提出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的阶段发展自改革开放到1984年...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的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面临挑战的农村工业化  由乡镇企业启动的农村工业化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这一特殊的环境概括而言,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曾经构筑了偏重国有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了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村的工业化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当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得以全面普及,当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被公社制度所掩盖的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而减少对农村的计划控制,鼓励农民兴办乡镇企业时,严重短缺的消费品市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加上市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政策推进,都明显地倾向于“小城镇吸纳战略”,这一倾向有失偏颇。正确的选择应当是“城市吸纳战略”,其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兼顾经济增长和效益优化的双重目标,有计划有区别地逐步打开城门,引导资金和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动态模型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本文的动态模型表明: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参照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本文创新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贫困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此时,其大部分劳动力被吸附在农业上,工业难以发展,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状态。  相似文献   

15.
论文认为,兼业农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人口经济现象。据此,作者在概述我国兼业农产生的经济背景、兼业农的特点和形态、兼业农的经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兼业农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总体机制”是在农业产业或农村社区对农业劳动力的“推力”,非农产业或城镇社区对农  相似文献   

16.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王永作农村劳动力持续性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的关键。为了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问题,笔者于1987年,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选择了10个村,100个农户,在中国社科院“农...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相应发展,它们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我们计算了若干国家干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弹性系数.在其他国家与地区,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城市化过程呈现出比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超前进行的趋势.而中国除1952-1957年及1978-1982年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并且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并且愿意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典型的贫困地区与全国和国外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指出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分析我国现行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劳动力转移模式和国外的大城市化的单向转移模式的利与弊之后,提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走第三条道路——向场镇集聚转移模式。为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者提出了优化内部环境和改善宏观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八十年代转移实践的启示 1.八十年代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就地转移”是农民在传统体制下不得已的选择,其既有合理性,又有发展的局限性。①“就地转移”节省了国家的就业投资。目前全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已有五分之一在乡镇企业工作,如果这些人由国家包下来安排,则需投资3万多亿元,而乡镇企业安排他们就业只用了不足2000亿元。②“就地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