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城镇化被列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城镇化被解渎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在“GDP主义”的主导下,城镇化常常被误读为城市投资、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城镇化变成新一轮“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  相似文献   

2.
秋千 《中国西部》2013,(7):76-77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2013年政策关键词。去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随着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城镇化建设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助力。有经济学家估计,城镇化水平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可以增长1200亿的幅度,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引擎。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问题,是近几年屡被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那么相对来说就有"旧型城镇化",旧型城镇化的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目前人们对于城镇化大概有两种看法,一个看法认为城镇化是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然而,城镇化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好处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与"农村化"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所导致的"城市病"问题,同时提出较为合理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城镇化就是搞城市建设。于是我们花了很多钱、负了很多债去造城,但其实这些都只是物的城镇化。"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提出十年有余,有功有过。新一轮城镇化需要在土地改革中寻求既有的瓶颈突破。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国经济增长基本动力来自于"十八大"所讲的"新四化",尤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马建堂透露,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设真正的新型城镇?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益民看来,田园城市探索和实践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搞城镇化建设,是‘摊大饼式’的发展。所有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高度的工业化。这样的城市建设好了,大城市病也来了。"李益民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摊大饼式"的城镇化是粗放式的: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方式,就是转化为建筑用地;对于当地经济的拉动,短期上看,是有效的,但是不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记者马振东)"互联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处在三大国家重点战略交点的智慧城市无疑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智慧城市。未来城市应如何演变?又将如何改变人们未来出行、工作和生活方式?什么样的城市是"智慧"的城市?如何通过  相似文献   

9.
定调2010年经济工作主旋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重要举措,其中之一是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冯昆 《东北之窗》2013,(14):7-7
中国的城镇化是国家实施战略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统一部署,自上而下形成的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列为国家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社会各界对此达成共识,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动力源。但是,新型城镇化跟传统的城镇化要有区别,毕竟我们需要经济增长,但我们需要更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到9项重点工作,其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位列第五。但横亘在新型城镇化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钱从何来的问题,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还是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所面临的就业、社保、住房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据国开行预测,2020年前,新型城镇化至少需要50万亿元新投资以满足新  相似文献   

12.
赖智慧 《新财经》2013,(2):40-41
新型城镇化不但有利于解决二元经济矛盾,还有助于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同时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时下备受关注的新型城镇化,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持悲观看法,认为农村已经空心化,城镇化率已经很高,因此城镇化没有多少空间,对经济拉动作用也很小;有人却非常乐观地认为,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很低,空间很大,地方很快将兴起基建热潮,推动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外需疲软、投资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还是行业企业、资本市场,都将城镇化视为2013全年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最大和最佳动力。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投资和上千万人口的消费升级,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些"据说":据说城镇化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超过40万亿元;据说城镇化将从根本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确定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在近年是从未有过的。而城镇化问题早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种观点纷呈。不过,梳理一下不同分析人士对未来10年城镇化战略的作用、发展路径、突破重点等讨论,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在有些方面甚至还争议颇多。这些讨论是必要的,对深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有明理辩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基于历史数据,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经济增长和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体系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本文认为加快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制定政策,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持续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11年的10年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未来10年,据专家测算,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自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后,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7.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有所不同.近年来,西藏依靠投资拉动,尤其是依靠中央直接投资,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党的十七大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拉动不足的现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西藏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选择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藏近年来内需和外需结构变化以及面临的机遇,提出当前扩大三大需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十年,城镇化率将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将再有2亿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他们将告别农村、进入城市,  相似文献   

19.
易杳 《开放潮》2001,(9):8-10
“十五”期间加快推进城市化已是共识,不少地方公布了未来5斫的10年将要达到的城市发展指标。专家指出,加速城镇化发展,首先应该消除城镇化建设的制度障碍,以往被称为“城市门槛”的许多政策已不适应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不仅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隔膜,也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隔膜,也造成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乡镇与乡村之间的隔膜。因此,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应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利用城市力量拉动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剩余劳力和农村居民移居城市。  相似文献   

20.
增加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后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德庚 《特区经济》2010,(5):129-130
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促转变"已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主线。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使消费成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