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白利倩 《理财》2015,(2):49-5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和国家政策的密集扶植,养老产业的需求将不断释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长前景广阔。此时,养老主题基金也开始备受关注。随着中国财富的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中国老龄化不断加剧。有生存必有需求,而为满足这些人群需求的产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养老产业。尤其是在财富不断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时候,这些老年人群对消费的需求不减反增。而面对老年人需求所提供的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的行业或者与之相关的企业,也逐渐成为新兴产业。这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老龄问题尤为突出,老龄化一方面减少了城市的有效劳动力,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老龄产业作为“银色产业”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本文以上海城乡老龄消费为出发点,通过灰色关联度测算,分析了城乡老龄消费结构存在的差异,通过这些消费结构需求差异,对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做出分析,并得出结论,老龄化的消费需求对上海“新四中心”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也为上海的服务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来势凶猛,不同于西方的老龄化进程,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经济增速。目前,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远高于新兴经济体,在未富先老的同时,还存在“未富先债”问题。同时,老龄化还会影响基建投资、出口等经济各方面。中国经济应努力向消费主导模式转型: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国家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积极倡导第三次分配,改善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  相似文献   

4.
《证券导刊》2014,(14):18-18
近年来,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我国俨然开启了“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节奏。与此同时,“银发消费”时代也在悄然来临,并为相关投资领域带来无限商机。部分先知先觉的基金公司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将相关投资标的迅速锁定于“银发消费”投资领域。比如,光大保德信基金旗下的光大保德信银发商机主题股票基金目前已拿到证监会批文,拟于3月31日正式发行,有望为投资者分享银发消费时代投资机会提供一条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5.
苏洁 《中国保险》2014,(3):57-58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医疗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显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年头.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或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相似文献   

6.
根据世界最大的信用卡组织VISA公布的最新调查统计:在2003年全世界刷卡单笔交易平均消费金额前10位国家(地区)排行榜上,中国人以刷卡消费平均单笔253美元居于榜首.排名第二的西班牙人刷卡单笔消费金额为202美元。这个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消费特点.不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刷卡消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之一。另根据中国银联的消息.截至2004年6月底,  相似文献   

7.
小彤 《云南金融》2007,(10):53-53
每当中国特有的“黄金周”来临,不少人就做好了出门一游的准备。在此,卡博士提醒广大持卡人,出门旅游除了做足生活方面的准备外,带一张银行卡以备提现、消费之需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过,“黄金周”期间刷卡也需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8.
孟季娟 《中国外资》2013,(24):276-27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文化,而'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实不为过,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中国人的孝道世界闻名,也是以为内本是调解亲子关系的一个伦理范畴竟能统帅出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几千年来独领风骚,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今日的中国正在向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迈进,同时又承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孝顺老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本文从弘扬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传统的孝观念的历史含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单独二胎”的启动,只是人口政策调整的一个开端,虽然它并不能扭转老龄化的大趋势,但对人口结构调整却具有风向标与前哨站的双重意义,这将成为纾解“未富先老”困局的有益尝试。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人口红利集中释放的黄金时期。然而,近些年来人口形势发生了趋势性转变,迈向低速增长的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口数量、结构、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二胎”政策,打开了一个新的出口-从控制人口增长到优化人口结构,这是一次历史陧的转变,也是—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已成为当前决策共识。国内消费包含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提高消费率,一是从总量意义上说,国内的总体消费要尽快提高;二是从结构意义上说,国内消费中的居民消费更需要提高。因为中国GDP总量在不断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却出现了反方向的急速下降趋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初的45%下降到了近年的35%。  相似文献   

11.
两会期间,消费券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更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为全民发放消费券,以此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从长远而言,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有消费底气,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由投资和出口这两匹马拉动,而消费这头老驴总是拖后腿。2000-2007年间,投资支出的年均增速达20~40%,而消费增速只有15%。目前,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60%降至33%,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低。近期公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固定投资这匹马提供了更多干草,而对激励消费这头驴作用甚微。而且,超过四分之三的资本提供给国有企业,但其日益降低的投资效率加剧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担忧。  相似文献   

13.
《证券导刊》2013,(26):59-59
国家政策支持、医药消费升级和老龄化社会加速等多因素利好驱动,医药行业今年以来继续走牛。截至7月9日,中证800制药与生物科技指数今年以来涨幅为21.93%,而同期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下跌14.28%、13.38%。医药行业的优秀表现也吸引基金公司纷纷布局医药基金。  相似文献   

14.
在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经济主体储蓄、消费、投资等行为的变化对通货膨胀、产出、就业、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在提高人们对通货膨胀关注度的同时,也会降低通胀预期,此外,老龄化还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减少贸易顺差并推动资本外流,但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蔡亮 《云南金融》2009,(2):25-26
2008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扩大国内消费的诸多政策,看来,在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步入艰难转型期的时刻,消费承载的期望及其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变得越发突出,“消费为先”的理念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可逆转地步入老龄化,老龄化不仅会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挑战和机遇,也给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其零售业务带来深刻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家庭杠杆率的上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口老龄化可能对家庭杠杆率产生影响。理论推导表明,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会提升家庭杠杆率。实证分析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家庭杠杆率的影响为正。机制分析发现,老龄化导致低收入人群在面对住房需求和应对老龄化支出时,倾向使用住房抵押贷款以平滑生命周期消费,进而推高了家庭杠杆率。同时,本文发现家庭面临的健康风险与养老抚幼双重负担,也是老龄化导致杠杆率攀升的潜在作用机制。此外,老龄化对家庭杠杆率的影响在城乡类型和户主受教育水平差异,以及家庭小型化程度之间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尚鸣 《云南金融》2009,(3):18-20
全球金融风暴犹如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寒流。将全球经济带入了隆冬,中国也难以幸免。然而,无论是中国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的大手笔,还是一些部门、地方和企业配合中央政府陆续推出的新举措,都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在中国跨入2009年之际。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保障住房、刺激楼市、稳定股市、汽车消费、农机下乡这“五指”方面进行联动,以使中国成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9.
高海燕  吕晓 《金融与经济》2015,(3):28-30,75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引起了广泛关注。老龄化不仅会降低全社会的劳动力供给,还会通过经济主体储蓄、消费、投资行为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在老龄化的宏观环境下,其传导机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作用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因此,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叱咤风云,年销售额达497亿美元,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来到中国后却步履艰辛,甚至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