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白酒界素有“东不入皖”的说法。从合肥的市场来看.安徽酒巨大的竞争力为入皖的各类白酒构筑了坚固的屏障。10大徽酒品牌中.高炉家、迎驾、古井、口子窖在市场上最为活跃;皖酒、文王的部分单品市场稳定;种子等品牌也在积极开拓市场。与地产酒的劲猛势头相比.外来白酒很少能在当地站稳脚跟.除了高档市场上茅、五、剑比较稳定.中低档市场上五粮醇、稻花香、金六福表现尚佳,其他价位区间几乎没有外来酒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2.
安徽,一个令外地酒惧怕的地方,口子、古井、高炉家……个个强势,而如今,鄂酒、川酒、赣酒等却向安徽发起了全面进攻,不可否认,“白酒不入皖”的神话已经被改变。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白酒市场的竞争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役。从安徽当年的沙河、焦陂。到今天的高炉家、口子窖、九酝妙品,其省会合肥市场几度易帜,中国酒业的整合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徽酒成为了中国白酒的主角之一。继“徽商”、“徽茶”、“徽文化”等词汇之后.“徽酒”随着皖系白酒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崛起,叫响了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4.
提示:我们第二次关注的安徽地级城市主要是阜阳、淮南、宿州和黄山:同其他安徽的地级城市一样.这里几乎依然是安徽酒的天下,用“猛烈”一词来形容古井、高炉家、百年迎驾等安徽酒的销售势头实不为过.许多外省的白酒品牌只能在众多安徽品牌的包围之中来求得生存。由此看来新品牌进入这一市场的难度真是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5.
《糖烟酒周刊》2005,(17):16-18
本期入市先锋调查的是河北的张家口、唐山、廊坊、邢台四个地级城市的白酒市场。通过调查发现,四个城市的白酒市场都比较混乱,除了品牌之间竞争格外激烈外,市场上仿冒酒、杂牌酒也比较多,对市场上那些畅销的正规品牌形成了很大冲击。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杂牌酒的“盛行”给外来品牌的进入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对于欲开拓这些城市的白酒厂家和经销商来说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铁链  吕达 《糖烟酒周刊》2005,(15):14-19
本期入市先锋调查的是河北石家庄的白酒市场:通过调查发现,石家庄有着很好的白酒消费基础,市场潜力较大。人们的消费水平基本处于中等,在白酒消费中,受外力尤其是促销影响较大,容易形成跟风。人们对地产酒没有很强的依赖性,市场十分开放,外来品牌,尤其东北酒和川酒,近些年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市场开放以及容易跟风的消费特点给外来品牌的进入带来了机会,但是外来品牌进入以后要对当地白酒市场混战以及假酒、杂牌酒冲击的情况有充分的准备,否则辛苦培育起来的市场很可能出现“千里之堤,渍于蚁穴”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铁链  吕达 《糖烟酒周刊》2005,(20):22-24
本期入市先锋调查的是河南开封、商丘、安阳三个地级城市的白酒市场。通过调查发现,几个城市的白酒消费水平都不是很高,人们在白酒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河南虽然是白酒大省,但近几年地产酒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强势,外来的安徽酒、东北酒在当地市场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另外,这些地级市场的经销商普遍反映市场比较混乱,较多的仿冒品牌对市场冲击很大,品牌更迭比较频繁。因此,对于欲开拓这些市场的白酒品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8.
江涛 《糖烟酒周刊》2004,(16):20-21
前段时间我刊对南京白酒市场调查时发现,川酒强势品牌五粮春提价以后给在南京耕作多年的安徽酒留下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不过最近记者在徐州市场调查中发现,徐州强势品牌大军安徽酒由于争先向中高档市场扩军,使20元左右的中低档市场出现空当。于是以黑土地为首的东北酒军团在南下过程中轻松地在此霸占一方市场。加之安徽酒品牌出现的局部调整,引发了徐州白酒市场整体格局的一系列变化。同时随着新格局的成型,新的商机也在隐隐出现。  相似文献   

9.
朱浪 《糖烟酒周刊》2006,(26):54-56
白酒平淡 调整为主 2006年上半年,昔日大开大阖、刀光剑影的广东白酒市场显得波澜不惊。按照广东省酒协秘书长李唐的说法,上半年进入广东的白酒品牌总数量和往年相差不大,但是运作市场的力度明显减弱。白酒从业人士认为。“市场力度明显减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像2003年那种大鸣大放,高调上市的品牌越来越少。第二,像2004年、2005年东方喜炮、开口笑那种大手笔投入、高举高打、血战终端的品牌也难觅踪迹。大多数白酒品牌到广东淘金都开始“开枪的不要、偷偷的干活”。步步为营、理性人市、稳扎稳打逐渐成为2006年广东白酒市场的主流和共识。  相似文献   

10.
长龙 《糖烟酒周刊》2005,(50):46-47
长春——东北第三大城市.同时也是白酒品牌抢占吉林市场的首选之地。从近几年的市场表现来看,长春市场一直都是地产酒的天下,外来品牌很难有所作为。据笔者了解.外来品牌在2004年秋交会之后曾出现过短暂的活跃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残酷的竞争使很多品牌淡出市场,长春酒市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伴随着白酒销售旺季的临近.地产酒“榆树大曲”、“洮南香”、“洮儿河”的三强争霸大戏愈演愈烈.他们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此消彼长,三强原有的格局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4,(49):B020-B021
12月份,县级白酒市场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平淡期,一些杂牌酒大量进入市场,抢占了品牌酒的市场如何度过节前这段“不适应期”?我们建议,一要知己知彼,制订应对策略;二要多管齐下,积极自救。  相似文献   

12.
《糖烟酒周刊》2004,(20):J012-J013
有这样一个白酒品牌,它在江苏地区曾创下了年销售上亿元的销售奇迹,从1997年进入市场,到2004年已经整整八年时间,始终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主导,傲立不倒。这在当前盛行“一年喝倒一个品牌”竞争残酷的白酒市场是非常少见的,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湖北“稻花香”酒。为什么“稻花香”酒在江苏市场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是东南沿海地区白酒的薄弱市场。近几年,红酒和啤酒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白酒略有萎缩。而与之毗邻的浙江、江西和广东等省则都是白酒消费大省,福建市场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当地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如皖酒、四特、伊力特等都是周边省份的支柱品牌。福建省内的酒厂不少,但缺乏品牌效应,仅厦门的丹凤佳酿和建瓯的黄华山米酒影响较广。本土品牌的缺失导致了众多外来品牌先后在此试水,但成功者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4.
有个说法是,湖南和河南被称为白酒市场的“两难(南)”,别有意味。两南是白酒的消费大省.但地产酒相对来讲不够强势,外来酒纷至沓来,也许正因为如此,两地消费者对白酒品牌多是一种不断尝新的消费心态。而这则使得白酒市场的竞争中没有绝对的强者,品牌竞争激烈且多变。湖南的状况大致如此,所以白酒市场很容易发生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白酒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市场机会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但在南京市场上。五粮春的提价却无疑为其它品牌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在机会面前,同样觊觎中档酒市场已久的安徽酒品牌岂能错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局也随之出现。在南京耕作了好多年的安徽酒终于迎来一个少见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如前面说,江苏市场上的白酒品牌主要分为三股力量,包括地产酒、安徽酒以及川酒等品牌。地产酒中当属洋河、双沟、今世缘为重要角色;安徽酒则主要是迎驾和口子窖两大品牌;另外就是五粮系列的,包括五粮春和五粮醇,以及金六福等。下面我们将洋河蓝色经典、双沟珍宝坊、今世缘以及口子窖作为重点品牌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王如柏 《糖烟酒周刊》2005,(36):A0020-A0021
最近10年来,中国白酒在销量和营销创新上最活跃的地区,是在广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白酒正是这样,全国白酒强势品牌云集广东,分羹高达150亿的庞大市场。因此,广东市场是全国白酒消费的第一大市场,也是竞争最残酷的市场。所以在广东有时装酒、广告酒“各领风骚两三年”之说。可以说,如果在广东市场上能够存活下来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叶凤 《糖烟酒周刊》2004,(37):B030-B030
曾几何时。金六福红遍了大江南北。2003年金剑南的横空出世掀起了高档酒品牌开发热潮。这似乎给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只要带“金”字的品牌,就能够成功。于是。一时之间。各种各样以“金&;#215;&;#215;”命名的白酒品牌进入了市场。甚至一些假冒产品也打出了“金”字招牌。有人戏称白酒界进入了“金时代”。出现了难以抗拒的穿“金”戴“银”现象。这  相似文献   

19.
铁链  李博  吕达 《糖烟酒周刊》2005,(13):15-17
本期入市先锋调查的是山东德州、泰安、淄博、济宁四个地级城市的白酒市场。通过调查发现,四个城市的白酒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在每个地级市场,都有自己的地产品牌,这些品牌在当地都有大批忠诚的消费者,地产酒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外来品牌想在当地市场立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朱浪 《糖烟酒周刊》2007,(14):56-57
白酒外行业资本与厂家联手OEM生产,推出买断品牌开发市场,使产酒小省销酒大省成为广东市场的一大特点。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古绵纯、小糊涂仙、诸葛酿,到前几年的金剑南、锦上添花等,都依靠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广东也成为众多买断品牌跑马圈地的首选。然而从2006年开始,买断品牌在广东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市场上纷纷传出业外资本“退隐江湖”,远离白酒行业的信息。前几年买断品牌携资本优势而来、高调上市、大把烧钱的现象几乎成为“昨曰黄花”,市场上传来“白酒难做、勉力支撑、盈利困难……”之声,买断品牌,这一曾经的市场主力在广东已经减速,驶上了慢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