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糖烟酒周刊》2007,(13):24-24
“中产阶层”说的其实就是白酒行业的格局问题。这个词语本来是社会学范畴的专有词语。移用到白酒行业里的确是一件有意思而且更有意义的事情。它的意义首先在于让业内人士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行业的格局.如果一味拘泥于行业说行业,我想迟早会让人厌烦的。其次.这种提法非常妥贴.读了文章后能一下子让人对行业格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了中产阶层后,这个行业的分类就更简单了.即中产阶层和它的上下两个群体。这种分类方法较之于原来的名酒、二名酒甚至是地方名酒的分类方法更为简洁.它是从企业实力和销售规模角度做出的分类。是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个人觉得,原来的那种以名酒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并不能对行业力量做出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崔旭超 《糖烟酒周刊》2005,(14):A016-A016
白酒行业企业多.品牌多,营销专家也多有人说白酒行业无序混乱.但根据笔者在白酒圈多年工作的体会,白酒营销专家这个圈了同样混乱无序。  相似文献   

3.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7,(11):42-43
“这么多年来,从来就只听说‘茅五剑’,总有一天,我们会听到‘稻五剑’。”也许多年前的茅台镇之行给蔡宏柱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白酒企业的老板中,稻花香的蔡宏柱是很有个性的人,他有激情,喜欢毛泽东,所以喜欢干大事,喜欢把事情干大,他对“大”这个词语情有独钟。在每年稻花香数干人的誓师大会上。蔡宏柱都是激情澎湃。声音昂扬。在这个大会上每年都会发布稻花香集团的新年战略目标,2007年的销售收入目标是25亿元.而早在去年的时侯。稻花香集团已经定下五年内实现100亿元的目标。正是这位个性之人把稻花香带入了白酒业“中产阶层”行列。当然其间也有挫折。  相似文献   

4.
《糖烟酒周刊》2005,(24):A006-A006
“市场正在向名酒企业集中”——这个提法正在深入中国的一批老名酒企业主的心目中。宋河、洋河和郎酒这三个名酒企业已经在区域性市场上取得成功,山西汾酒的业绩也正在“默默”地稳中有升,一定程度上为这个提法下了注脚。事实和理论都在支持着这个提法,这真是鼓舞人心的事情,于是有人乐观地认为,白酒市场开始理性回归了。  相似文献   

5.
求诸子 《华糖商情》2003,(35):16-17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白酒行业经历了一个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因为适应了这种变化而较好地生存了下来,也有一些企业因为没能把握住转变的方向而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了企业自身的被动甚至是彻底地退出了市场的竞争。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白酒行业进入了另外一种市场格局,广告战、包装战、促销战、化战层出不穷……在营销转型的大格局下,白酒市场何去何从,其发展的脉象和演变的趋势又是如何?这是行业人士特别是企业决策层极为关注的内容。白酒行业名职业营销人求诸子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出了白酒市场发展的十条脉象。  相似文献   

6.
《糖烟酒周刊》2007,(9):74-77
可口可乐、宝洁公司为什么能够保持百年畅销不衰,其秘诀关键有两点:一是始终保持品牌的活力,其次内部有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品牌管理模式、渠道运作模式、组织结构模式、预算管理模式……这一系列“模式”构成了企业完整的运营系统,保证企业有序、持续、高效运转。从全国白酒行业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在新一轮的洗牌过程中,白酒行业的竞争将是综合能力的竞争,营销模式的升级和动态转化是现阶段白酒企业必须关注的要素。那种单靠一个点子或“一招鲜”的时代已经过时,营销模式创新迫在眉睫。[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化上看,今世缘是努力向“中产阶层”进军的一个积极代表。2007年,今世缘提出来的目标是9亿。  相似文献   

8.
《糖烟酒周刊》2006,(38):14-14
在白酒行业,“群狼战术”并不是郎酒第一个采用的.但群狼战术因为郎酒的采用而声名鹊起。这不仅因为郎酒采用的“群狼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成功,更因为郎酒本身已经具备的狼性。  相似文献   

9.
第六届“中国名酒”初选名单公布后.在白酒行业内引起了重大反响,有赞成者有反对者,目前商务部正对一些企业提出的异议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业内各方态度不一。有了第六届的“中国名酒”初选名单,我们就可以将白酒企业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选企业:一类是落选企业。而在这两类企业当中.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是否是老名酒企业。这样就有了四类企业:一是原来是老名酒企业,现在重新获选的,  相似文献   

10.
谢丹 《网际商务》2004,(5):38-39
当我们决定做“新旧两代营销人的对决”这个选题,并且开始向业内人士采访、咨询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新旧两代人是怎么划分出来的,标准是什么?”何止是他们,就连我们自己也在不断逼问自己,为什么把某一个人归类为新的营销人,而又把另一个人归类为旧的营销人,这样划分够不够严谨,标准够不够统一。我们曾经为某一个人物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也曾经为某一个行业在营销上的死水微澜而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1.
白酒行业经过2000年以后的并购、洗牌后,产销量下降、市场日渐萎缩,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经历了“金牌战”、“广告战”、“包装战”、“促销战”等等之后。白酒企业逐渐提升竞争层次,重视构筑品牌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营销作为重要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胡智琴 《广告导报》2005,(8):133-134
现在在营销领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任何行业都是娱乐业”,可以说,我们已步入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娱乐营销时代。娱乐营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娱乐资源的极大丰富,社会各行业都以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为主要目的,传媒娱乐业不断强大、成为传播娱乐的主导方式,企业的营销与广告方式向娱乐化转型.娱乐创新能力成为商业竞争的焦点。这个娱乐化趋势,给身处其中的企业和媒体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挑战。要从容应对这个挑战,需要不断以新的视角去探寻和实践娱乐营销。  相似文献   

13.
《糖烟酒周刊》2005,(39):36-41
白酒行业正处于一个超级经销商诞生的时代。可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白酒行业经销商的角色不会消亡,但是和生产行业一样,少数品牌占领多数市场是必然趋势。白酒业经销商也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或者阶层.这个行业也会出现相当的集中度,集中的结果就是出现一批超级经销商:到目前为止,白酒经销商当中已经出现了一批这样的经销商。  相似文献   

14.
罗剑 《糖烟酒周刊》2005,(10):B037-B037
2005年,一个文化品牌在白酒市场奇迹般地复活了,它没有“惊天动地”发出令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没有“无病呻吟”炫耀自己厚重的历史。它像一个指点江山的君王,弹指一挥间,竞争对手已闻风丧胆;它更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元帅,只那么轻描淡写地摇了摇手中的羽扇,便在中国的白酒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作为关注行业健康发展的媒体,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这样一个品牌。于是,怀着几许期待,我们走进了红楼梦酒业销售公司的大门,在与其总经理罗斌先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这个企业的又一个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5.
《糖烟酒周刊》2004,(9):6-11
做这个专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首先,从2003年全年和今年1~7期的57本《华糖商情》(《糖烟酒周刊》)杂志中,我们搜集到了1460多条企业老总和行业专家的言论,其中大部分出自华糖记者的采访稿和“资讯”版的“倾听”栏目。  相似文献   

16.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7,(24):84-85
“向外走”乃至全国化对于中国区域白酒品牌来说是一场遥远的征途,也许有时候就是一场绮丽的梦!因为在这布满荆棘的征途上有太多的不可知。著名行业营销专家徐立先生为扩张中的白酒企业总结了三大困惑,这些困惑看起来简直令人沮丧,因为一时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把问题抖出来,未尝没有好处,它起码让我们更清醒,不至于在向外走的过程中发生一次次的“轮回”。  相似文献   

17.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7,(30):84-86
在2004年的时候,本刊就曾经针对白酒市场竞争现状提出了“群狼战术”这一概念,事实上这是白酒竞争中最传统的一种营销战术。所谓的“群狼战术”就是多品牌、多产品(包括买断产品)、多经销商的一种策略,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白酒企业都在采用这种战术。试看看白酒业,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产品线都可能高达百种。可以说,“群狼战术”被所有中国白酒企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应用着。最近两年,郎酒又鲜明地提出了要使用“群狼战术”。这又让业内开始重新思考这一战术。 关于“群狼战术”的讨论很多,但不是流于纯粹的战术,就是沦为单调的理论分析。少有系统性分析。本文邀请了两位专业人士,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群狼战术”:曾祥文先生从营销学的角度对“群狼战术”的起源、组织保障做了分析;而刘彬先生则从白酒业竞争环境出发,并结合实际案例做了分析。编者希望这样的组合能够接近“系统性”,当然离真正的“终极思考”还有距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求诸子 《糖烟酒周刊》2004,(46):B038-B039
白酒产业一直被冠以“传统”的帽子,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工艺的“传统”,一方面也是因为其营销观念、营销模式的“传统”,传统的代名词就是“落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慨叹:做白酒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这个既是食品又非食品的东西可以给你带来滚滚的利润,也可以给你带来灭顶之灾——摸清它的属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它的特殊。才给白酒营销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资深职业营销人、本刊营销管理专家团顾问求诸子先生对白酒研究的系列文章《酒业需要什么样的通路模式?》、《酒业需要什么样的定价模式?》、《酒业需要什么样的品牌模式?》等,是把西方的一些营销观念结合国内的营销环境和特点作出的新论述,是对自身十多年白酒营销实战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是对白酒营销规律作出的新探索,我们将在今后几期连续刊出。我们编辑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希望可以给白酒营销同行带来一些借鉴,一方面也希望籍此引发争鸣,找到可以指导白酒营销的科学规律,这也是作为一个专业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阿美 《糖烟酒周刊》2004,(47):B049-B049
逆向营销的概念似乎是始于金剑南,因为据说在其上市前,其策划班子是经过长达一年的市场调研才确定了这个品牌的定位。而这次重提这个话题是因为记者近日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五粮液的一个子品牌“烤酒”的产品和营销定位也暗合了逆向营销的理论,其成功的原因恰恰反证了当今一些白酒品牌的失败根源。烤酒的案例给白酒界带来了一些启示,那就是:我们的产品应该满足谁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发现了“中产阶层”,就有必要研究它们,而研究,更重要的是寻找出它们成长的共性。在研究过程中。白酒营销专家刘彬给我们提了个醒:其一它们都是一方霸主,即在当地区域市场(往往是省级市场)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消费者的口碑都名列前茅;例如洋河在江苏、口子窖在安徽、河套在内蒙,还有枝江在湖北。它们在区域市场一统天下。短期内无强势竞争对手。基础市场支持了企业的规模效应,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为品牌扩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其二它们具有稳定的经营思路和鲜明的企业文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强势领导,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思路能够理解同,并坚定执行。其三它们都形成了自己的营销模式和强势的市场掌控能力。这种营销模式也有共性。例如都有鲜明的品牌定位和主打产品。并围绕主打产品进行适应的产品线延伸。稻花香占据中低档市场、口子窖占据中档市场、洋河蓝色经典占据中高档市场。结合这“三条”.我们在这些“浑身冒着热气”的企业中。继续寻找着它们成长中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