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遥 《市场周刊》2004,(4):76-77
在目前的中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95%以上的企业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如果我们仍旧为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加工厂”而津津乐道,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完成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转变,那么,我们将有可能成为“肢体国家”而不是“头脑国家”。  相似文献   

2.
《网际商务》2011,(5):48-48
不是拽文,而是要指向基督教的营销模式:一个牧师推销“信仰”这种零成本产品,并收取对方十分之一的收入,于是当他有一千个信徒的时候,他就拥有了这一千个人的平均收入的100倍……试想一下在没有金融、没有毒品、没有国家垄断的时代,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西奥多·莱维特,还是托马斯·弗里德曼,他们都谈到了一个“世界平坦化”的商业环境扩张所形成的社会趋势,整个世界正在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同质化,同质化使生存隙缝越来越紧缩,激烈竞争背景下必须“自我突破”,选择合适的“全球营销”策略极为重要,动画营销因亲切、靓丽、直观的动漫形象更能体现品牌和产品的内涵,能够使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在某一意识形态上建立一种和谐共鸣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没人赞助我球鞋,我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这样大胆的广告语就是m自雪花啤酒之手,潜台词就好像是在说:“我们没有赞助奥运会,但咱也不简单。这比赛,有我们才行……”没有赞助奥运会。而且还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战略,雪花啤酒表示。“非”奥运营销不是“非”奥运。  相似文献   

5.
经济竞争行为都无可避免的带有自利自私的一面,没有这样的一面,就不是竞争。简单地谈竞争,就是双方或多方同时争抢成功的筹码;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改变一方的生存状态,调适另一方生存状态的困窘。竞争是人类天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竞争也就无可厚非。“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世上万物生长的普遍法则。既然人们都有自利自私的一面,竞争也就是无可避  相似文献   

6.
何煜文 《商界名家》2004,(11):26-29
在中国营销界,恐怕再没有一个人,在我们谈论起他时像谈及邰勇夫那样心情复杂:近些年来,随着邰勇夫的《我推销我生存》、《中国最伟大的推销员》等系列书籍在市场走俏,媒体为其披上“中国最伟大的推销员”桂冠时,我们的许多营销大师、营销“主流人士”一边为这些作品以讲故事为主、并无新鲜理念“出笼”而不以为然,感叹主人公“最后连自己都推销不出去”,一边又为它的发行量直线飙升而眼红滴血,  相似文献   

7.
《浙商》2012,(23):97-97
“纵观国内,没有独立的丝绸服装品牌,ASCLUNY是全新的丝质产品的创新,以天然、有机、时尚且舒适的丝质产品紧贴未来的消费趋势,我们将会存大众传媒,活动营销,终端导购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这不是某时尚品牌的新品发布会.而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第18届‘公司赢利模式”的决赛现场。  相似文献   

8.
一则关于“狮子和羚羊”的寓言,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狮子与羚羊的生死争斗中,双方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才不会成为“失败者”,最终得以生存下来。这给了人们很多的启迪,因为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残酷的市场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市场法则。  相似文献   

9.
职场潜规则     
庞可 《中国海关》2011,(9):78-78
它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却被称为“内部章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它没有正式颁布的文本,却让每个人都心照不宣。这种东西被称为“潜规则”。如同商场上的优胜劣汰,职场中也在奉行适者生存。现代职场带给我们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要成为佼佼者,必须习惯职场中的那些“微妙定律”。  相似文献   

10.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消费者总体呈现漂移状态,以前我们定位的消费人群似乎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主力消费群;而我们非定义的目标人群却在消费着我们的产品,这是十年前的营销所没有碰到的,至少那时没这么鲜明。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一:新世纪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志平 《商业研究》2006,(1):147-149
当今市场营销范式正从大众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和大众营销相比,一对一营销注重顾客份额而不是市场份额,细分顾客到个体的程度而不是群体的程度,与顾客对话与协作而不是“我说你听,我做你买”,将产品传递给顾客而不是将顾客推向产品。实施一对一营销要创建顾客管理机构,识别顾客的需求和价值,整合顾客数据库,进行批量定制生产。  相似文献   

12.
音乐营销因何失败? “我们必须有一个世界通行的营销方法,什么东西可以在不同的人种之间实现没有障碍的共享呢?毫无疑问,是音乐!”原雀巢公司CEO包必达曾如是说。音乐为什么可以成为营销的手段?美国广告理论专家T.Schwartz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共鸣模型”告诉我们:成功的广告总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3.
<正> 某市一家企业1992年创利税100多万元,颇有“富名”,前不久却被执法机关封了银行帐号。究其原因,既不是经营不善,也不是产品难销,而是当地行政部门“劫富济贫”所致。原来,该厂1993年在行政干预下,先后为两家穷企业担保借贷。由于那两家企业经营无方,因而受“连坐”之累成了被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就这样被搞垮了。据查,目前类似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劫富济贫”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凡是产品结构合理,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方法先进企业,就生存,就发展,就不断壮大;凡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就会逐步萎缩,最终被淘汰。按照这一规律,对待企业的科学态度应当是“扶优限劣”,而不是“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侵犯了“富”企业的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4.
“深度营销”的概念近年来常在营销专业报刊露脸时间.“深度分销”掌控终端”、”渠道扁平化”和深度营销等名词纷纷映入读者的眼帘.真可谓精彩纷呈。这次我们组织策划的“深度营销”专题.并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界定,尽管如此,我们觉得超越界定概念本身来探讨“营销的深度趋势”会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告大观》2004,(7):90-91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里永远不变的法则。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每家公司都在寻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寻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户外广告业在最近的3—4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绝对不容忽视的强势媒体。但就目前户外广告的市场而言还不是很规范,没有一整套的法律可依。市场上媒体运营  相似文献   

16.
<正> 作为营销人员,我们要么成为主管乃至更高级别的经理人,要么离开营销队伍。可以这样说,在企业中没有哪种工作比营销更"残酷"。比不进则退更糟糕的是,一旦离开营销工作,我们必然每况愈下:设想一下,我们如何找到待遇更好的岗位,是在办公室当职员,或是到生产一线当工人?营销工作之所以"残酷",最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内容太过直观:业绩变好没有?市场变大没有?费用超支没有?业绩能否支撑个人的工资和费用?凡事只要能够简单量化,就无巧可取,无机可投。营销工作正是如此。从长远看,尽管不论从事哪种工作,不进步都会遭到淘汰。但从昨天,这种优胜劣汰在营销职业中已经  相似文献   

17.
浅谈“后营销”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贤传 《商业研究》2002,(14):46-47
“后营销”管理时代端倪已显 ,惨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绝大部分市场缺少的不是产品 ,不是供应商 ,而是需求 ,也就是顾客。顾客已经成为现时市场上最为稀缺的资源。但很多企业却不懂得珍惜 ,忽视现有顾客 ,售后服务跟不上 ,顾客抱怨不予理睬或及时处理等使现有顾客不满的做法都使得企业丧失了宝贵的现有顾客资源 ,从长远来看 ,现有顾客资源的流失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后营销”的提出 ,为企业挽留住现有顾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上海嘉多宝制罐公司请“英国营销协会”会长劳尔森先生对其客户进行培训。公司为每位学员翻译印刷培训教材,准备特殊的器材、教具,免费供应午餐及点心……嘉多宝制罐公司总经理说:“我们之所以花大价钱请来世界一流的营销专家为各位做营销培训,目的是让各位所在的公司产品畅销,利润越赚越多。惟有这样,我们嘉多宝公司才能有市场立足之地,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9.
陈圻  杨泽明 《商业研究》2003,(4):136-138
对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使用“过时”技术的老产品———复读机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说明通过“功能创新” ,能够使旧产品基本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具有新的使用功能 ,并使这种功能成为旧产品的新“卖点” ,从而使产品区别与同行业的原有产品 ,利用“功能型产品”的策略 ,充分利用原有技术设备和营销渠道 ,在变化迅速的市场上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使企业保持和焕发活力 ,持久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索尼至今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市场领导”,但在去年1月,松下社长中村邦夫宣布:“在全球经济领域,我们已经不是领导,而只是一个挑战。”按照里斯和特劳特在《营销战》中的观点:“市场领导要时刻狙击进攻强大的营销攻势,并在进攻确立地位之前迅速行动起来狙击它。”但现在,索尼不但没有在松下采取行动之前“迅速行动起来”狙击,相反,面对松下强大的攻势,索尼倒更像一个追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