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平安乡“庭院生态模式”效益分析刘玉琢,刘俊杰本文是辽西北寒冷地区高效益庭院生态模式研究。通过3年在彰武县平安乡基点建成的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两翼的庭院生态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1、沼气能源效益:主要提高能源的利...  相似文献   

2.
刘玉豚  陈维志 《农业经济》1995,(11):28-29,42
本文是辽西北寒冷地区高效益庭院生态模式研究。通过三年在彰武县平安乡试验基点建成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两翼的庭院生态模式。用沼气池与塑料温室相结合,温室保池温,日光增室温,沼气照明做饭,沼液浇蔬菜成为无公害蔬菜,沼液、沼渣做鱼的饵料,增产显著。沼渣沤制秸秆肥改良土壤,改善卫生环境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西北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mm,生态环境脆弱.为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辽宁省实施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辽西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等省级重点项目.这给辽宁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生态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带动了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989年,大洼垦区投资110万元扶持职工庭院生态农业的发展,建成庭院生态户1491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庭院经济步入了新的天地。 基本模式 大洼垦区推广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是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总行《关于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调研的通知》,辽宁分行选择相对贫困落后的辽西北地区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庄,组织座谈及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和乡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融资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打算。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辽西北地区,主要是指辽宁省的朝阳、  相似文献   

6.
辽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三大区域经济板块之一,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然而辽西北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具有后发优势,若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也能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失为辽西北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最有利的"突破口".本文在阐述了辽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现状的同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记者日前从辽宁省有关部门了解到,辽宁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大棚等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和林果产业;要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辽西北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此辽宁省政府提出在辽西北四市三县基本上实现户均一个百米长日光温室的发展标准,计划分4年实施,每年要新增62.5万亩。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系统及其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了沿江地区生态林业定位,庭院林业开发及其经营水平上档次的科技投入、政策引导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辽西脱贫致富之路--辽西天然纤维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琦 《农业经济》2002,(9):22-23
一、问题的提出1.辽西贫困的根源。以朝阳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它制约着辽宁的发展,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辽西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它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无力支撑农业的基本生产和农民的基本生活。而该地区以粮为主的封闭式传统农业和与农业关联性较小的传统工业的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非但不能恢复该地区的生态和经济,而且会进一步恶化该地区的生态环境。2.对策。欲使辽西地区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建立能够牵动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即建立一种与可更新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资源等)存量“…  相似文献   

10.
传统区域作物脆弱性的研究主要基于气象资料、作物生长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忽略了作物对极端事件的反应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性。众多研究表明,植被指数能够表征水分胁迫下的植被特征,在对旱情的表达上比常规的间接方法更为直接,监测精度更高。研究以辽西北地区2006年玉米干旱为例,基于MODIS数据计算植被状态指数VCI和温度条件指数TCI,根据二者在旱情表达上不同的侧重和研究目的,确定模型参数,构建辽西北地区玉米干旱脆弱性模型,计算玉米干旱脆弱性,并将玉米干旱脆弱性划分为4级,借助GIS技术绘制辽西北地区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辽西北地区玉米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研究实现了玉米干旱脆弱性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变化描述,为区域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辽西北涉农县(市、区)有34个、530个乡镇,土地面积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7%。区域内农村人口1011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7%。历史上,辽西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气候恶劣、水资源匮乏、生态  相似文献   

12.
蕃茄是春冬季节保护地生产蔬菜的主栽品种之一。过去辽西北地区保护地主栽品种是L402,这种果实为扁圆形,粉红色,果面光滑,单果重在250g左右,中熟,品质佳,口感好。在东北、华北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L402是国内繁育的品种,种子价格低,辽西北地区的菜农过去一直选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深入阐述辽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辽西北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产业扶贫是用市场专业性行为来实现政府公共性目的,其最终成败取决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的整体发展。农发行在支持产业扶贫过程中应着眼于产业长远发展和区域整体发展,对产业扶贫有成体系的战略统筹考虑。一、辽宁省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辽宁有农村贫困人口81万人,集中分布在15个省定贫困重点县、1791个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为3.5%。辽宁省贫困人口绝对规模居东北三省之首,贫困发生率高于沿海其他省份。其中,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西北地区尤为贫困,辽西北三  相似文献   

15.
正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凭巴山,汉江从中逶迤而过。汉中地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再加之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自古造就了其"鱼米之乡"的称号。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生态、高效的农业技术模式,在我国许多地区被积极加以推广。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西北内陆省份,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方面也有着巨大潜力。据统计,陕西省有稻田面积约11万hm~2,其中约60%的稻田分布在汉中地区。从2017年开始,汉中市的勉县、  相似文献   

16.
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四市因地处辽宁西部,简称辽西。其南临渤海,西接河北,北与内蒙古相连。辽西走廊是东北出关的咽喉要塞,历来为军事要地,随着京沈高速公路的贯通,与京沈铁路一道,带动了辽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辽宁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辽宁中部和辽宁南部相比,辽西还是比较落后的地区.辽宁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加快辽宁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和经济滞后辽西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成为辽西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鱼鸭混养是一种高效益的生态渔业模式,目前是惠州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模式。笔者通过对惠州地区鱼鸭混养模式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数据与经验。本文分析了2013年惠州地区鱼鸭混养模式的经济效益,促使渔民更好的了解该养殖模式,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实践,促进惠州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庭院生态养龟能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无病害发生,能满足龟的生长发育要求,效果显著,现将庭院生态养龟效果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庭院生态养龟的效果 1、在庭院养殖池实行生态养龟,水体表面有了一层植被保护,水质能得到净化,污染减缓,在高温季节一般庭院养龟3—5天  相似文献   

19.
我国辽西地区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显著,尤其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市为主,辐射多个县、乡(镇)、村,土地复垦的现实十分严峻。农村的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多个方面。以辽宁省沈阳市前辛台村的生态修复为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乡村的规划建设的探索和研究,以振兴辽西地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