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认清 《中国农史》2004,23(4):67-71
著名实业家穆藕初曾系统接受西方农科教育,深知农业教育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他强调农业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注重专才教育;农业人才的训练以能刻苦耐劳、有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充足的农事经验为准则。他还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培养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呼吁农业人才躬赴乡村,通过各种途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民中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2.
农学界与纺织业界的互惠合作,是近代植棉业改良的必然要求。晚清时期的棉作改良存在技术与资金、市场分离的问题,棉产改良收效甚微。反思此前植棉业改良失败的原因,穆藕初提出"振兴农业,非财不可,且非才不办"的农产改良理念,在植棉业改良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即注重农学界与企业界的耦合,以确保科技与资金、市场的配合。通过创办穆氏植棉试验场和穆公正花行、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主持华商纱厂联合会植棉委员会,穆藕初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植棉业改良实践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罗振玉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系复杂人物,但对他的评价也不能因人废言。他有重农思想,并为重振中国农业从事多种实践活动。本文仅从他所著《农事私议》一书中分析他的农业思想,包括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吸收并推广外国农业科学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重视发挥人的作用等。这些主张和措施对发展我国农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瓦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学识渊博,历来受人敬重。其《论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要内容,以对话体的形式,论述了以获利为宗旨的“农利论”思想、趋利避害的农业经营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和重视有效投入提高产出的农业技术,反映了公元前50年左右欧洲的农业传统。通过比较,说明早在2000年前,中西农业就已有了本质的差别,即西方的农业仅仅是一项获取利润的产业,而中国的农业则是安邦兴国的基础;在“人”与“农”的位置上,西方的“人”处于主体地位,而中国的“农”则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火金 《中国农史》2002,21(4):48-52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传统农业遵循“天人合一”架构下的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即视天地自然环境、动植物生长与人的实践活动为一有机整体。由此引导了生态化的农业理论和技术及其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维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以化石能源投入为主 ,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对此 ,许多国家开始转向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等所谓“持续农业”模式纷纷登场 ,力求发展和持续并重。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对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地少人多、农业资源极其匮乏的欧洲小国家,但是其农业却意外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这与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密切相联。对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征、模式以及基本经验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将给予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农业生产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坚强博士是加拿大农业部国际合作局加中农业科技合作首席执行官。多年来,他在加拿大农业部担任加中农业科学合作的主管,对加拿大和中国农业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的注意力一直围绕着5个方面: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生态和环境;农牧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膳食营养结构的调整;最后是扶贫。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1月27-29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文明史学科承办的"明清以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勇致欢迎辞,副院长万建强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共计46人出席会议。梁勇首先代表江西省社科院向全体与会代表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江西是一个传统的农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农业现代转型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农业现代转型的典型范式有二 :工业化带动模式和传统农业改造模式。理论上 ,前一种以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为代表 ,后一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主张。现实中 ,前一模式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概括 ,后一模式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尝试工业化带动模式未获成功之后转而在实践中探索的农业发展之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不可能在工业化带动模式与传统农业直接改造模式之间作出选择。因为二者用之于中国农业发展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尖锐矛盾。就工业化带动模式而言 ,第一、其设定…  相似文献   

10.
沈志忠 《中国农史》2006,25(2):143-144
万国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历史学家,中国农业历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万先生自1920年于金陵大学农科毕业以后就涉足农业历史研究,并于1924年担任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系统搜集和整理农业历史资料。1955年,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先生被任命为第一任研究室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农业历史文献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等方面,工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成为国内公认、享誉国际的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类新的价值观念 ,又是人类新的行为规范。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证明可持续农业具有国别特色 ,中国在特定的农村发展模式和农业发展阶段中 ,在截然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人———地矛盾约束下必然会有中国独特的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和体系 ,从而选择发展可持续农业相对应的实现路径。一、中国可持续农业体系的侧重点概括地讲 ,世界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发达国家模式 ,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模式。发达国家模式以美、德、法等发达国家为代表 ,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 ,都是…  相似文献   

12.
李良 《农业经济》2012,(9):113-115
提到风险投资,人们首先会将其与高新技术行业的权益性资本联系到一起,甚少人会想将他和农业联系起来。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必定将会使得大量的资金涌入中国,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风险资本的投入方向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农业投资。本文就进一步分析国外风险投资方向会锁定在农业的原因和风险投资管理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农业经济的百年变化和中国农业经济学科近百年的发展为主线,详细回顾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百年历史。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依靠农业剩余来提供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资本积累的时代即将结束,依靠农业剩余乃至非农业剩余来发展农业、通过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即将来临。近百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代代农业经济学人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即将来临的新的年代,在农业经济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经济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在现代社会,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农业的发展也在深化。今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一、绿色农业是中国持续农业的必然选择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持续农业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农业生产在生态、资源与环境上的可持续性,二是指农业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大课题。目前,在理论上对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等还没有搞清楚,在实践上容易出现偏差。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业需大力减少农民基数余维祥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多主要多在农业上。众多且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在有限且日益减少的农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是中国农业比较利益过低的根本原因。必须减少农民基数,使每个农业经营主体拥有适当的土地规模,才能在保证和提高土地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诸部类中,农业始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今天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中,它又是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不仅使农业日趋严重的出现了资金、土地、劳动等诸多现实矛盾,而且由于这些矛盾所引起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中国要发展,农业必须先行,而农业要快速前进,农业投资是重点,不对农业投入资金进行循环,农业只能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9亿人口在农村。中国人均耕地、水、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是我国最突出的基本国情。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在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60多个人,而在中国,一个农民只能养活3个人。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0.l%,而农业发达国家平均为0.5%。由于农业科技人员严重匾乏,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均不足40%,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不仅如此,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有…  相似文献   

19.
张滔教师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退休老师,今年已70高龄。他一生热爱农业,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曾到广西几个贫困县连续进行了10年的科技扶贫,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学校优秀教师、全国科学先进工作者、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和中国专家等称号。曾参加广西优秀  相似文献   

20.
论比较优势和高效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讨论高效农业问题时,很多人对高效农业的理解过于狭窄,并忽视农业比较优势对于实现高效农业的意义。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高效农业的前提是资源的高利用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比较充分地利用本身的农业资源优势,才能有效地实现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本文以荷兰高效农业为例,对中国农业的出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