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台湾石化产业现况台湾石化产业始自1968年建成第一轻油裂解工厂开始,才此后4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台湾石化产业由萌芽逐步发展壮大,自下游加工业逆向整合中、上游石化原料行业,迄今已建立起以台湾中国石油公司(简称台湾中油)及台湾塑胶石化公司(简称台塑石化)两大石化业巨头为代表的完整上、中、下游石化工业体系。石化  相似文献   

2.
以技术创新为视角,深入分析了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采用 2006-2015 年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产能过剩阻碍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产能利用率与产业升级之间呈“U”型关系,“门槛效应”明显。产能利用率适中的行业可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来促进产业升级,产能利用率较低或较高时,产业升级不明显甚至受到阻碍。(3)技术创新是产能过剩影响产业升级的传导途径,使得产能利用率与产业升级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和“门槛效应”。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针对工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提出了技术创新和政府引导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鑫 《北方经济》2007,(8):28-29
石化产业是河北省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和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内的石化产业链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在提升石化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河北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仅就台湾石化产业格局的变化与面向新世纪的调整趋向作一分析。1.台湾石化产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石化业是台湾支柱产业之一,以内需为主。从总量看,近年来台湾石化的生产总值约占台湾制造业生产总值7%左右。从变量看,1991一1997年,台湾石化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5.3%。至2002年台湾石化业的生产总值将从1995年的2000亿元(新台币,下同)上增到6000亿元。乙烯年产能力是衡量石化产业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1997年台湾乙烯的年生产能力为IOZ5万吨,2000年计划乙烯年产能力将增至150万吨。此外,在产业形态上,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台…  相似文献   

5.
刘元春 《新财经》2012,(7):13-13
中国短期经济指标的下滑速度仍在加剧。钢铁、汽车、石化、能源、交通等产业的投入已经造成巨额的产能过剩。市场上开始重新出现看空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6.
随着湄洲湾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以及厦门以芳烃为主的产业链不断向上游延伸,福建石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台湾石化工业由于受资源、环保、土地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困扰,出现较大规模外移趋势。福建应加强与台湾石化产业对接,提高产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新特征:出现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的“双过剩”现象,储蓄率居高不下;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发展过快,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而一些基础性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制约了经济的稳健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鑫 《北方经济》2007,(16):28-29
石化产业是河北省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和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内的石化产业链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在提升石化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河北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镇海石化产业还处于产业集聚阶段,政府的适当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港口经济》2009,(5):57-57
泉港区是福建省石化产业龙头基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性石化市场疲软,泉港区抓住国家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出一条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之路,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08年泉港区规模工业产值401.17亿元,比2007年增加94.85亿元,同比增长13.7%,万元规模工业产值综合能耗0.32吨标准煤,比2007年减少0.07吨标准煤,下降17.9%。  相似文献   

11.
首次出现的对新能源产业领域风电设备和太阳能多晶硅产能过剩方面的官方结论,是在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随后,一些媒体开始大肆渲染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过剩,还把矛头对准了整个新能源产业,从而引发所谓新能源产业“过剩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在北京发布《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在本文中,笔者从出口以及内需方面对我国纺织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纺织业已经产能过剩的局面。然后对产能过剩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纺织产业抑制产能过剩的措施,从而使我国产业竞争力水平得以提高,使纺织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省内     
《浙江经济》2010,(9):11-11
浙江省日前明确提出,从局部来看,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电解铝、大豆压榨等部分行业仍是浙江个别地方产业发展的重点,但从全局看,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因此,将严格防止各级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14.
滨海新区石化产业产能的迅猛扩张和产品交易的日益频繁,对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水平、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本文分析了滨海新区建设石化商品交易市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物流交通、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归纳了上海、大连、北京等地石化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滨海新区快速启建即期现货市场、重点培育中远期现货市场、适时推出期货市场的市场建设路径,并给出了市场组建、经营管理、政策扶持、功能拓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通报了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结果的当日,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7月11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环保审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约通知》,强调要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加强新开工项目的环境管理;全面清理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审批各类新、改、扩建项目;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原则,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相似文献   

16.
闽台石化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主要包括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集群和厦门海沧区石化产业集群。前者是在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带动下形成的,汇集了石化及相关企业39家;海沧区产群则是在海沧台湾投资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闽台石化产业集群凭借闽台两地石化产业经济的差异性和优势互补性,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能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对加强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交流、推动闽台石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志豪 《特区经济》2012,(10):255-257
石化产业作为我国战略资源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西方规制理论演变的分析,梳理其演变逻辑;在界定石化产业链内涵基础上,结合我国石化产业规制中面临的困境,从石化产业的多维属性入手,分别从上、中、下游三个环节提出了规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日旭 《改革》2012,(11):61-67
产能过剩一般可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战略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三类。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政策不断收紧。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征是:体制性产能过剩为主,周期性产能过剩也存在;低水平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影响面大。为缓解包括电解铝行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应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环保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信息》2006,(3):38-40
2005年。能源生产稳定增长,供求紧张状况比上年有所缓解;钢铁、有色、建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目益显露,产品价格下滑,企业效益下降;机械、电子、轻工、纺织行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企业效益快速增长。煤炭、有色行业利润增幅超过50%,纺织、石化、轻工、电力、医药、机械、烟草行业利润增长12.4%-37.1%,电子、建材、冶金行业利润增幅低于5%。[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关键是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理顺体制机制、调整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和完善现行的财税体制,形成市场优胜劣汰、自动调节过剩产能的有效机制。产能过剩和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产业经济面临的重要难题,船舶业面临转型阵痛,其他诸如钢铁、建材、煤化工、机床等传统行业同样如此,即便是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亦不例外。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闲置产能高达21.4%。受此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前不久,国务院领导同志赴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