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们在国际业务远期信用证授信业务中,一直以来对到单货物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在贸易类融资中,对授信企业提货后资金回笼的日常监管缺乏有效手段,往往会造成信用证到期支付时,银行保证金不足,又没有到单货权可以处置,给银行的远期授信形成了事实风险。  相似文献   

2.
出口信用证融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莉 《西安金融》2001,(12):29-30
信用证项下的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一项传统业务,因其申请手续简单、操作简便,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同时该业务利交丰厚,风险相对较小,周围期短,因此,银行都把贸易融资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外资银行,一般以贸易融资作为其首要业务,贸易结算业务从而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焦点。信用证融资业务进口信用证融资和出口信用证融资两大部分,本文拟就出口信用证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企业以“假远期信用证”融通资金,实际上是一种变相举借外债的行为。从企业办理“假远期信用证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看,企业通过“原材料—应付账款—其他货币资金—假远期信用证—短期借款”等会计科目相互对转,最终记入“短期借款”科目。从银行办理“假远期信用证”的业务流程看,企业通过“企业—国内银行—境外银行—供货商”等环节,巧妙地利用国内银行与境外银行之间的信誉,通过延期付汇并偿还本息的方式变相地申请到了境外银行的贷款。  相似文献   

4.
信用证((LETTRE OF CREDIT)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结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买卖双方的贸易风险,尤其是卖方。同时也明确买方在信用证使用的过程中,因银行不过问“单货是否一致”而容易致使买方受到损失,忽视了买方也能从信用证结算中规避一定风险,本文对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出口型生产企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回避措施。  相似文献   

5.
可转让信用证(transferable letter of credit)是一种形式比较特别的信用证,它广泛应用于转口贸易中,对于中介和推广进出口贸易,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有着其它信用证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把握可转让信用证的内涵和实质,有效地控制其押汇风险,是从事进出口的银行必须订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本拟就开立可转让信用证的贸易背景,可转让信用证与背对背信用征的联系与区别以及银行在办理可转让信用证业务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韩明明  何荣 《中国外资》2011,(14):144-145,148
以可转让信用证和对背信用证为支付方式下的第二受益人是实际供货商,在国际贸易中以这两种支付方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就这两种支付方式下实际供货商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以帮助供货商合理选择支付方式,减少和规避风险,以便贸易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7.
以可转让信用证和对背信用证为支付方式下的第二受益人是实际供货商,在国际贸易中以这两种支付方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就这两种支付方式下实际供货商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以帮助供货商合理选择支付方式,减少和规避风险,以便贸易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8.
汪泉 《中国金融》1999,(4):20-21
近年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缺乏规范管理和风险控制,一些企业乃至不法分子利用远期信用证从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假进口开证、真融资骗汇活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的特点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  相似文献   

9.
旷红 《国际金融》2004,(4):57-58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作为付款人,根据出票人的申请,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国内信用证业务是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书面付款承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企业客观上渴求银行不仅仅提供  相似文献   

10.
罗志芳 《中国金融》1998,(11):26-27
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简称信用证)是现时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和最重要的国际结算方式。信用证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在信用证结算中存在诸多导致风险的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形成的原因、形式及防范措施,对于银行规避信用证结算中的风险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  相似文献   

11.
国际银行界将有货物自行清偿的信用证业务看作一种低风险的资产业务,巴塞尔协议将其风险度定为20%,关键在于国际上银行能够控制信用证项下货物的物权。而国内银行贸易融资实践已经存在并且还在延续着一个沉痛的教训,就是进口信用证业务不能通过贸易中的货物进行自行清偿,贸易真实性存在问题。贸易企业将进口货物销售款挪用于房地产、证券、期货市场或长期填补流动资金缺口,银行没有控制货物的物仪,没有跟踪货物的销售,更没有监督货款的回笼,造成被迫垫付进口信用证款项。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进口信用证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业务这一目前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的融资和结算工具所隐含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进口信用证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针对进口信用证存在的进口商的信用风险、银行内部管理风险、单据和货物欺诈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探索商业银行应对进口信用证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无足额保证金的前提下因开证拒付,造成银行垫付,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因银行业务人员审单不严,引起商业纠纷,银行需承担相应责任的风险,因国外银行或客户提交没有货权凭证的单据骗汇,欺诈银行的风险,因银行开立无贸易背景信用证融资或开立进口批件不全的信用证,所冒的政策风险。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由于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为保证,远期信用证可以提供融资的便利,有个别企业便利用远期信用证进行非法融资,通过“转口贸易”进行“假转口真融资”的逃套汇活动,对国家和银行的权益构成了侵害,潜在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远期信用证业务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对跨境资金流动和监测分析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亟待加以规范。一是规避了短债指标管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人民币结算产品不纳入短期外债管理,部分银行开始使用人民币远期信用证来规避短债管理。以LG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其在香港的子公司ED公司签订以人民币结算的产品销售合同,并由LG公司申请开立一年期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再由ED公司在香港开立即期信用证给国外客户。国外客户将产品装船后,将提单、发票等单据按照信用证结算规定通过银行交至ED公司,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贸易交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一直困扰着出口企业与银行。信用证欺诈案件以及信用证使用不当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出口企业与银行的利益。分析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对出口企业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出口企业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周转资金短缺,信贷融资能力不足是导致企业采用远期信用证、远期托收等贸易融资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企业贷款融资较难。目前企业主要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及出口退税质押取得贷款,满足不了企业资金周转所需。作为贸易融资的远期信用证、远期托收等业务,属于外汇银行大力提倡发展的中间业务,各行对授信开证的审批效率远高于其他授信品种,有的银行对一些重点客户的大额信用证,还采取“绿色通道”的方式加快审批速度,企业最低仅需支付20%的保证金即可办理先融资、后付款的远期信用证业务,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进口单位谋求以远期信用证方式付汇,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进口远期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因为信用证业务,有银行信誉作为担保,所以受到进出口商的青睐,信用证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结算方式之一。近年来,在进口开证业务中,远期信用证因付款期限较长而受到进口企业的追捧,开证数量逐年上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远期信用证的付款时间是在进口商提货后的某一个时间,开证行不可能要求进口商交存100%保证金后再放单,所以一旦对外承兑,既失去了对物权的控制,也失去了拒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一、信用证支付中受益人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开证申请人不按合同要求开证的风险 1.开证申请人不按时开来信用证 当买卖合同签订贸易后,出口商履行交货义务的前提条件是及时收到进口方开来的符合国际惯例、符合贸易合同要求的信用证.  相似文献   

20.
199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支付结算办法>,同时推出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确定了我国支付结算方式是以"三票一卡三方式"为主的结算体系.几年来,银行承兑汇票以其同时具有融资和信用支付的手段而被广泛地运用于贸易中,成为重要的结算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贸易双方对信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实环境中信用不健全,大量"克隆"票据的出现使得客户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结算中运用较广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与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样具有融资和信用支付功能.人民币信用证是借鉴国际信用证的运作模式,应用于国内贸易的一种支付结算方式,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满足客户出于对贸易方信用度的担忧和扩大融资渠道而提出对结算手段多样化的要求,促进国内贸易的流通和发展,开展人民币信用证结算方式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