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集,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分工的技术升级效应在近几年才开始显现且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贸易。中间品出口通过熟练劳动力偏向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以及其他途径间接推动技术进步,而中间品进口对技术升级的作用则更多地依赖投入引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并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首先通过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后,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由于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形态也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品内贸易。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趋  相似文献   

4.
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引发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文远  裴育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81-86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对参与分工各国的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时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从全国层面角度的分析显示,产品内国际分工显著导致收入分配恶化,在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一致,但是呈现东中西逐渐减弱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呈现倒“U”曲线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入分配效应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产品内部,出口产品价格高的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高端;反之,处于低端。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结论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低端位置;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中国分工地位逐渐恶化;加入WTO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降低了中国分工地位,中国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悲惨增长";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偏低,两者不匹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出口市场这一新的视角,实证检验较之于以发达经济体为出口市场,以发展中经济体为出口市场是否更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结果表明,中国以发达经济体为出口市场,并非如要素禀赋理论所预期,出口被长期"锁定"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而以发展中经济体为出口市场,也并非如重叠需求等理论所预期,更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升级。相反,以发达经济体为出口市场更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本文认为,出现上述结果是中国融入产品内分工这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所致。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不断提高开放型水平,通过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利用FDI等,不断向产品内分工体系下的产品"高端"价值链攀升,是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不断扩张,国际分工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到现在的产品内分工。与此相应的是在国际贸易中,产品内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改进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了一个分析一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新框架,即通过编制区分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计算加权的增加值-生产率指数并进行跨国比较分析,有效地解决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仅关注出口总额所导致的统计假象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从1995年以来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明显进步而快速提高,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不具备挑战世界高技术产业领先地位的实力。同时研究还发现,传统的出口总额统计法高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接来自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的技术扩散,正日渐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技术扩散机制,并通过基于中国198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内部存在的技术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3.
孔琳 《改革与战略》2011,27(10):9-11
文章基于逻辑曲线,从人的发展角度分析了当代国际分工的转换,解释了在较高的人类发展程度上,产品内分工将会替代产品间分工,各国各部门基于价值链各片段的分工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同时,一国人类发展达到足够高的程度时,也会引致全球的产品内分工,这一机制转换与当前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全球外包的高速增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姚海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27-131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它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环节通过空间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种跨国性生产体系。文章针对国外学术界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界定、发生的动因、产生的效应和实证度量等方面予以归类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就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研究动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在构建制造业基地方面已形成一定产业集群及建立了一系列的加工制造业。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来研究构建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选择方向对北部湾经济区快速融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决定因素和物理决定因素,来选择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行业及切入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环节。  相似文献   

17.
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分析研究,是认识当代国际生产体系结构变动及其特征的重要切入口。本文试图突破以往从贸易、投资或管理理论单一视角予以分析的传统范式,尝试运用空间区位、所有权、交易机制三维框架,分析当代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机理,以期获得对这一当代新国际分工样式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出口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能够缓解我国贸易摩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雨  戴翔 《世界经济研究》2013,(6):73-78,89
长期以来,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且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已被理论和实践部门认为是促成中国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的主要原因。但是本文利用泊松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揭示:中国出口产品升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不仅未能有效缓解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反而使之加剧;FDI的大量利用和我国深度融入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对我国遭遇贸易摩擦具有显著促成作用。据此,本文认为不能将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简单归咎于附加值过低和市场集中度过高。我们应从国际分工演进和中国比较优势角度出发,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通过加强政府间沟通、民间游说、国际舆论宣传等措施加以缓解,以免造成政策偏差,妨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爱平  李湘黔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99-202
产品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新现象、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