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碳排放权价格预测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Transformer-LSTM多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例,旨在探索运用深度学习的方法,预测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动趋势。输入Transformer-LSTM模型进行预测,同时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多层感知机(MLP)、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Transformer模型进行预测与对比。通过在历史数据上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Transformer-LSTM模型得到的预测价格与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HBEA)的实际价格更为吻合,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和评估指标上也有更佳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直购行为下企业围绕碳排放权价格的讨价还价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现阶段基于项目交易的碳排放权成交价格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碳排放权市场建设落后和国内外企业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CDM排放权交易价格较低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升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船运行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船运行业即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问题,根据目前陆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简要分析船舶采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进船运行业减排的可行性。研究发现,CCUS技术可行性非常高、是未来船运碳减排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船舶采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潜在问题及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市场激励为导向碳排放权交易是双碳实现的重要政策手段,该政策能否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是否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本文以中国2013年开始试点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该政策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成本倒逼、资金激励以及融资缓解三个渠道显著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国有企业和高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高于私营企业和低创新能力企业。因此应继续完善和推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提升金融机构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目标战略指导下,提升碳排放效率成为各地区追求的发展目标。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运行以来,其促进企业碳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逐步显现。为评价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同时鉴于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以2006-2021年7个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省、直辖市为实验组,剩余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控制组进行分析:首先,基于非期望角度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交易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再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对本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相邻地区的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应进一步释放碳排放权市场的碳减排效应,扩大行业覆盖面和主体参与范围,关注国际碳交易动态,助力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使法律界定下的碳排放权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且可以进行交易,由此产生了碳排放权价格问题。碳排放权的供给方转让一定的碳配额给需求方以获得利益;需求方为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碳排放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得到碳配额,这个过程中,碳排放权如普通商品一般具有了交换价值。将碳排放权内化为企业的成本正是对科斯定理的应用,以最低成本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在全球商业社会已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基于CDP中国100报告2008年至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对碳信息披露项目缺乏认知和认同, CDP问卷填写存在技术难题,碳排放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碳计量标准有待完善。我国应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范围,规范企业碳排放核算制度和计量标准,改变问卷设置的冗余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众多方式中,碳排放权交易是一项重要的手段.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因素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碳信息披露在相关性以及标准化上仍存在较大的不完善性.所谓碳披露,即企业向公众公开企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管理碳排战略、关系到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与机遇等信息.目前国际上碳信息披露的一个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是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本文将以CDP的实施现状为基础展开分析,对国际上碳信息披露的发展情况及存在不足进行阐述,进而探讨我国应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促进碳排放交易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增长势头正盛,市场交易总量一路攀升,已建立起全国碳市场基本运行框架。但现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规则与市场交易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现实需求仍有矛盾。文章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规则进行了论述,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则构思,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规范体系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翊 《中国物价》2023,(1):101-103
我国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缺乏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参考欧洲气候交易所碳期权产品合约,设计符合我国市场的碳期权产品。同时,以广州碳排放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为期权标的资产,选取2021.12.1-2022.11.30期间广州碳排放额交易价格数据,运用B-S期权定价模型对碳期权进行初始定价。最后,对定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嘉俊 《商展经济》2023,(19):133-136
近年来,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各国逐渐重视对碳排放等公共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在2020年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目标,各级政府对“双碳”目标积极响应,但从目前来看,碳排放权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对碳排放权的界定比较模糊,以致很难进行价值评估。本文基于碳排放权的不同性质和内涵来探究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和缺点,基于无形资产的角度,以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的比较来分析目前碳排放权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学习和借鉴国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意义重大。中美两国同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自下而上”的碳市场建设路径与我国相似。本文对美国首个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碳市场建设的核心机制设计,包括配额总量设置、配额分配、MRV 和监督管理等进行了阐述,其机制设计中完善的法规体系建设、尊重区域异质性、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等对我国碳市场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碳贸易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开展以二氧化碳(CO2)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贸易(以下简称"碳贸易"),能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近年来随着碳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碳排放权的属性、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国际碳贸易市场体系、中国碳贸易研究等4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服务于碳排放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全球碳市场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无疑将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探索性地提出了四种种碳金融交易模式,分别是:信贷支持模式、项目支持模式、解决方案平台模式、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介绍这四种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倪鑫波 《中国物价》2023,(2):47-49+62
本文以2014-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碳交易价格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发现碳交易价格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能够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提升对于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促进作用更显著。上述研究的政策启示: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碳排放免费配额的标准设定应越来越严,以促进碳排放权交易。二是要协同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以2021年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为契机,促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碳交易价格是碳交易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碳价的影响因素对碳交易体系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例,运用ARDL模型研究煤炭和石油价格与碳价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煤炭和石油价格对碳价均有正向影响;但短期内,均有负向影响。运用NARDL模型研究煤炭和石油价格的上升和下降对碳价的短期和长期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石油价格对碳价存在非对称效应,只有石油价格下降对碳价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煤炭价格与碳价互为格兰杰原因,石油价格是碳价的格兰杰原因。基于此,应维持能源市场稳定,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健全碳市场风险管控体系,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高碳市场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0):101-102
两会委员提出推动"碳期货"市场建设使碳交易再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在介绍碳交易市场概况及其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者曾经提出的理论,以北京交易所碳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并结合模型和当下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际碳权市场的具体情况,指出中国在发展CDM项目的巨大潜力,并对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等各方面影响进行了着重分析和阐述,碳权贸易带给中国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碳市场作为新兴市场易受能源价格因素干扰,在“双碳”目标下研究煤炭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以下简称为碳价)的传导路径,有利于碳市场的健康运行并助力其发挥减排作用。在梳理煤炭价格与碳价传导机理的基础上,利用DCC-GARCH模型揭示煤炭指数与碳价的动态关系,并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煤炭价格与碳价的传导路径及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与动态相关系数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煤炭价格与碳价存在显著动态相关性,并呈现复杂性和多变性;碳市场尚未充分发挥其创新激励效应,相较于能源利用效率,煤炭价格与碳价通过能源消费结构路径实现的传导更加显著;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是动态相关系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能源利用效率改变则不是。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美元为代表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质疑,建立超越主权的货币体系呼声渐涨,而碳排放权之类的碳信用获得新货币体系的提名。本文在长期跟踪碳金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最新的碳信用实践形式---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评析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运行实践中突出展现的碳信用各种符合货币要求的特质,对碳信用货币化的可能性给予肯定。同时将零碳信用置换平台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等现行主流碳交易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碳信用货币化存在相对价格的发行统一困境、币值稳定性的困境和汇率决定困境等阻碍,最后对部分困境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