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2.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是当前经济内外部失衡的集中表现.应当高度重视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相关政策,校正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形成原因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纠正"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无论是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背景下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还是随着A股市场指数创历史新高在国内逐步形成的新一轮资产泡沫化压力,其实质都基于人民币币值泡沫问题。在理论上,人民币泡沫的出现不足为虑——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自然会引起币值上升,而升值会削弱本国产品竞争力并因此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可问题是,中国是否可能出现国际收支的真正平衡?是否仅仅因为本币低估而造成了国际收支顺差?问题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本文试对我国大量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作以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已达16年之久。截至2008年6月,我国已经累积了约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储备固然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但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和再平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问题由来已久。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预期,央行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封存"过剩流动性乃至消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才能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威胁。从双顺差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应对QE2的最佳选择是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刺激美国国内需求,近期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此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资金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本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及通 相似文献
8.
由于不同国家保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保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长期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相对实力上升的势头可能逆转,保增长成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2011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了1987-2006年我国双顺差与GDP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双顺差是我国GDP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继续保持双顺差,而不能过急地提高人民币价值来减少双顺差总额.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双顺差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1994年以前,国内外汇资源长期短缺,社会各界对人民币汇率贬值总是存在较强的心理预期,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稳定汇率的政策操作主要是防止汇率贬值。而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在国家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下,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激励下,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改善了国内外汇供求状况,外汇由供不应求转为长期供大于求,由此人民币汇率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目前。 相似文献
11.
张运昌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1):32-37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吸纳了大量的外资.外资对我国国际收支既起了正面作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巨额的外资净输入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投资逆差,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加强对外投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性的双顺差,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与超适度规模。本文分析了外汇储备的超适度规模对我国货币政策运用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本文认为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调整国际收支结构,缩小国际收支顺差,其调整策略是:抑制货物贸易顺差的进一步缩小,同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缩小金融与资本账户顺差,实现经常帐户盈余而资本与金融帐户赤字的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4.
汇率变动、经济转型与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亮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22(5):59-63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水平稳步上升,但国际收支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受政策导向和增长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出口企业产品的"超低"成本优势,更使汇率升值的效果被淡化于"无形"。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应采取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进资源要素价格从管制型向市场型转变;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工资成本,改变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进而改变经常项目收支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与货币错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被逐步纳入到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作为货币尚未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导致了严重的货币错配。本文从国际收支失衡的角度,采用AECM指数体系,对1985~2004年中国的货币错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错配日益严重,虽然货币错配及其风险尚未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但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货币错配及其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从多方面对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包括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直接影响和对经常账户的间接影响。本文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利用1982-2009年的相关历史数据,通过建立贡献率指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近年来,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量的流入,不仅直接对国际收支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带动了出口快速增长,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成为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撤资、利润汇出等负面效应所带来的国际收支风险也应被密切关注,尤其是在经济环境恶化时期。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收支与金融市场效率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逆差 顺差”为特点的美国国际收支结构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美国经常项目很可能会经历趋向平衡的调整过程。由于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对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市场的行政分割、金融资源结构及流向的不合理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主动地调整目前失衡的国际收支结构以应对美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邢毓静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1,16(1):3-6
密切的国际贸易,金融往来和投机者预期等为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铺垫了通道,基本经济面的不稳定又放大了危机传染的危害,要抵御危机传染,必须加际合作,谋求联合监管,推动经济金融联系的多元化,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等,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投资收益账户逆差的不断增大,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国际收支的稳定受蓟赢面:分析我国投资收益逆差的成因,探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可能引发的风险,并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税变量下的IS-LM-BP模型及保持国际收支均衡有效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最近爆发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使得选择有效的政策组合确保国际收支的均衡和稳定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的中心议题是利用改进的IS-LM-BP模型来探讨在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下如何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汇率政策来保持国际收支均衡与稳定的问题.借助关税政策调整国内的产业发展和确保国际收支均衡,既是WTO所允许且为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纳,引入进口关税变量后更使得IS-LM-BP模型的政策分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现实,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国际收支均衡同国内产品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及政府收支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