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从总量、增速、占比以及占比情况的描述统计等角度,分析1998~2004年农村初中与农村小学教育投资四类主要支出项目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认为:现阶段农村初中与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总量低,名义环比增长速度不及财政支出、义务教育经费及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的增速;农村小学、初中各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比例变化趋势趋于相似;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支出构成存在差异:组内差异最大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个人部分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组间数据中差异最大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均为基建支出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1.教育投资总量少,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基本在2%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6%),与发展中国家(3%-4%)也有差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义务教育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58.2%下降到2000年的53.8%。义务教育投入中,财政预算内拨款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58.5%下降到1998年的53.9%。普及义务教育呈现较大的资金缺口,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就更加突出。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培养或吸引的人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十几年来,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今,政府重提4%的目标。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31个省(市、区)的高等学校、中职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等四类学校为例,对四类学校2000—2012年各省(市、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考察了四类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建立了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影响因素的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客观存在并且长期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其中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最小,普通小学最大,其次为普通中学和中职学校,四类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人均GDP、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等经济因素对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影响最为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回顾实现4%的历程,备感艰难复杂。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4%的目标,尽管做了多方面努力,但受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目标迟迟未能实现。2010年,党中央、  相似文献   

6.
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利用1999年1季度至2009年2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给与住宅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应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供给冲击、需求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动态影响以及房地产价格冲击对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变动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正向的房地产价格冲击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正向的供给冲击、需求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最终均导致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对1993~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过程以及该指标在20年中的波动特征进行考察,发现部分时段数据"突增"现象明显。进一步结合财政收入指标进行分析发现,虽然一定历史条件下,4%目标的设定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将该目标继续作为保障教育经费支出的标准已具有一定局限性。完善教育财政局政策目标的关键是将其与其他指标相结合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以及对公共教育经费的划拨和使用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在改革以来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工业化国家明显不同。本文基于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公共支出相关变量的长期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共支出的GDP占比呈反向变动关系,这显示中国公共支出政策的适应性性质;政府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增加会提高GDP增长率,而文教费和维持性支出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的双向因果关系,这体现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特征。研究结果还显示,地方政府支出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率会上升,这说明通过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环境压力的变动及其社会驱动力研究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作用重大,也对政策着力点选择和实施方法等具有引导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2003—2013年物质输入流和输出流共五项环境数据指标为基础,采用构建指标法研究该区环境压力的总体变动趋势,再利用分解分析的方法将环境数据进行具体到生产端六个生产部门和消费端六个消费部门的分解。结果表明:2003—2005年,广西环境压力明显上升,2005—2013年环境压力波动下降;生产端内部的制造业部门和消费端内部的固定资本形成对环境压力变动的贡献最大。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对环境压力指标数据进行细化分解,具体直观到社会生产的每个方面,更有利于政策的针对性落实。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Eviews软件,对1994年~2004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数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率、竞争力指数、增值系数的变动均会引起价格贸易条件的下降,而进出口额增长率则对收入贸易条件都有促进上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2000~2012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直接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7.14%,间接碳排放量年均增长6.42%,农村居民人均直接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6.51%,间接碳排放量年均增长2.81%;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及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上升联合作用,使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间接碳排放量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中食品与居住消费是居民间接碳排放主导因素;城镇居民人口数量是城镇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的决定性因素;城镇生活方式相比农村具有更低的单位生活支出碳排放量;城镇化率对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分别具有0.13%和0.09%的弹性系数,初步验证了城镇化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德国科技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初见成效,失业率上升得到抑制,经济出现增长势头,据联邦经济劳动部公布的数据,2004年经济增长率为1.8%。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3年为2.5%,总额为532亿欧元;2004年,由于多数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下降,尽管联邦政府投入有所增加,但比例仍维持在2.5%左右。  相似文献   

13.
王彦 《经济师》2015,(5):27-29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消费的增长,研究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和消费结构,把握文化消费的规律与特点,能够为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相应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文章梳理了2007—2011年徐州市文化消费的相关数据,采用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证实随着徐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徐州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增长态势;在文化消费结构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表现较为平稳,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例呈现出增长趋势,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揭示了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并对政府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企业经营发展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实  陆志明 《经济学家》2005,(4):119-120
美国著名的凯恩斯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 D P增长相对于潜在G D 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 D P增长相对于潜在G D 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但中国经济却对奥肯定理说了不,中国经济增长在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却没能实现就业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出了反常的正比关系。从绝对水平看,中国经济是“高增长,高失业”;从相对水平看,中国经济增长率在稳中有升的趋势之下,伴随…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区分经济效益指标的实况性变动和非实况性变动在有关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变动趋势的讨论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除了1949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8年的工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上升之外,此后的30多年,工业经济效益均是在波动中下降,特别是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10多年间,工业经济效益更是大幅度地持续下降。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说我国工业经济效益低下,主要是指我国工业经济效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为基础,对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的收入比例变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初次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留存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6.66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的经营性留存占比有显著上升,政府部门的收入增加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和社会保险收入方面。在再分配过程中,由于缴纳收入税,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份额有所降低,政府部门的收入比重则继续上升。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与初次分配相比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提高的幅度趋小,也就是说,再分配环节对于改善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格局中相对地位的作用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7.
从资源利用的效率、质量和速度三个维度分析了天津市2000年至2010年的资源效应。三个维度指标分别用资源生产率、资源边际产出和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表示。结果显示天津市资源生产率大致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其增长率小于GDP的增长率;资源边际产出在每吨500元上下波动;资源消费弹性系数除2002年和2009年外均大于1。说明天津市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投入,资源使用效率还在恶化,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8.
1982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逐渐由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从财政支出纵向配置看,财政支出分权化趋势明显。从财政支出的横向配置看,地区间财力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在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上,经济建设支出不断下降,社会文教支出不断上升,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比其他地区高,而社会文教支出比例偏低,农业与社会保障支出尚未足够重视。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区间财力均等化程度;加大对社会文教的支出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引导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生态敏感地区—浙江衢州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情况,建立3层次共34个指标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浙江衢州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析。结果显示,压力指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率达131.25%;状态指标呈现起伏式上升的态势,除了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24.5%,其余年份均上升;响应指标波动较大,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趋势;而生态安全综合指标则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趋势,各年生态安全综合得分排序为2007﹤2008﹤2006﹤2009﹤2011﹤2010。  相似文献   

20.
笔者使用可变参数模型揭示了转型时期我国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转型以来我国经济系统的冲击主要来自于总需求方面;(2)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呈现凸型变动模式,并且已经过了波动的顶峰,出现显著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助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物价目标;(3)反映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不宜再作为判断宏观经济态势的指示器,但国民经济中一些重要领域的价格波动却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