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在《诗品·序》中直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有别于此前多位学者对“兴”的解读,他一方面丰富了“兴”的内涵,使其独立于赋、比之外,拥有独特定义;另一方面将“兴”作为一种诗歌审美理想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提升“兴”的地位,对后世兴味、兴象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兴”的解读和应用,是钟嵘在《诗品》中针对诗歌品评的一个新视角,学者亦可以从这一维度考量钟嵘为一百余位诗人划分品级的标准。以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理解作为切入点,亦可以窥见钟嵘本人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从清诗及清代社会思潮的大背景考察《艺概.诗概》的使命,从中国文化的深厚背景找寻刘熙载诗评的理路,从清儒与宋儒的关系考察刘熙载之所失,是捕捉《艺概.诗概》目的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直接继承了传统诗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并结合自己所处时代,对作家以优劣分品品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探讨了钟嵘《诗品》是如何对“传统”和“此在”进行沟通,并以此来宏大传统的文学空间的。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直接继承了传统诗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并结合自己所处时代,对作家以优劣分品品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探讨了钟嵘《诗品》是如何对“传统”和“此在”进行沟通,并以此来宏大传统的文学空间的。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一个璀璨时期,钟嵘的《诗品》则是这一时期的一颗闪亮的明珠,《诗品》以"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为基点,以"悲怨之情"为一个品评的标准,推崇"自然之情"的审美风尚,追求"兴味无穷"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品评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易》中的文学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学因子,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周易》中的韵文与传说,《周易》象数与钟嵘《诗品》中"三"的关系,以及《周易》中的文学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直寻"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王夫之的"现量"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强调以直觉等非理性方式进行创作;但二者也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如后者更强调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以及对时空维度的把握。笔者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厘清两者的共同与不同之处,以此来探究王夫之"现量"说对钟嵘"直寻"说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教学评价制度问题属于高校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实施科学合理的改革策略对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及推动教学效果地提升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种认知,从学生网络评教、督导听课评教、领导听课评教及同事听课评教四大方面论证阐述了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依据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等层面归纳概括出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最终提出构建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构建教学工作与教学成果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内容、构建立体化的差异性教学评价标准及构建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主体等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定标准,大多数还是建立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的基础上的,仍存在以学生评教为主,缺乏真实性、各种评价方式之间的权重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科学,不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等诸多问题,本文从限制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定的瓶颈分析入手,分析了上述问题并提出了创新评价思路、控制评教过程,坚持综合评教、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等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诗论的主流是政教功用论,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主流得以转变,在从政教功用到审美娱悦的转变中,钟嵘的《诗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学生评价教师工作的意义,列举了影响学生评教结果公正性的几个因素.针对学生评教结果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不同班级学生对评价标准掌握的不一致,给出了化标准分数法、将教师在任课班级学生评教排名转换为学生评教分数的办法、用学生评教原始分数与排名转换分数进行组合记分方法,以及对由于学生评价严格而"损失"分数教师进行合理"补偿"的差值补偿法等几种误差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以宁论诗打上元代“宗唐抑宋”诗学取向的鲜明烙印,严羽诗论与朱子理学对其影响十分深刻.他主张诗“发之情性之真”,又认为诗具有音乐性,诗与画的关系密切,诗主情,也要有一定的“理”,客观上,从诗与人的心灵、诗与音乐、诗与画、诗与问学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诗的本质问题.关于诗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认为诗与“世”、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切.诗的创作在于根本,“根本盛且大”,关键在于复古,“先古其性情,非徒古其词”,具体而言,就是诗宗盛唐,学李、杜为主,也兼学各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融汇众家,自成一家.张以宁的诗美追求可概括为:古、正、醇、厚、雅、趣、悟.张以宁论文,与论诗一样,标举“复古”.复古是其论文的出发点,其落脚点乃在于提振积弱的元代散文品格.其论文要点可归结为:复古、宗经、明道、师韩、重文、修养.  相似文献   

13.
明代胡应麟的《诗薮》是中国一部经典性的诗论专著。本文对其确立的各种诗体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认为清代的有些诗论主张和审美观念,都曾从中吸取过有益的养料。文中并对胡应麟确立的这些原则和标准的原因与既成条件,以及对后世的利弊影响,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唐代送别诗作为唐代友情诗的一个重要门类,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形式完美,风格各异,数量巨大,成就突出。为了便于把握唐代送别诗,文章把它们分成五个种类,并且归纳了其送别基调。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众多的诗人之中,苏轼"独好渊明之诗"。苏轼慕渊明其人,崇尚渊明其诗的风格,欣赏渊明作诗的用意,钟情于渊明之诗的"金刚怒目",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来表达对渊明其人其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诗人谢灵运被钟嵘评为"元嘉之雄"(《诗品》),谢灵运创山水诗一派,诗歌艺术成就显著。同时,谢灵运在诗学理论上也有论述,谢灵运诗学以性情论为宗,"顺从性情"。该文将从概论和内涵两个方面对性情论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历代对戴叔伦诗歌少有重视,对其妇女诗更无专文论述。本文试从戴叔伦的妇女诗入手,对其思想内涵进行解读,以利于全面地把握戴叔伦的妇女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什么是诗质美,论述了应该如何评价徐志摩诗中突出而独到的诗质美,指出尽管过去对徐志摩及其作品的评价因各种原因而有失公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被有所忽略甚至有所贬抑的美质就凸显出来,这种诗质美不仅属于诗歌,而且属于整个文学艺术,因此应对其予以公正和充分的评价,还其本来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载是雍乾时期的著名诗人。乾嘉以来的近300年间,钱载诗歌研究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清代的繁荣、民国的新变、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停滞和之后的逐渐再兴之势。钱载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或古今论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领域,主要有诗集版本、诗评整理和诗歌渊源、诗坛地位、诗史影响,以及作品形式、风格特征等。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作为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努力追求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由于其诗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诗极富有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诗风华美飘逸,诗歌内容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与人道主义人性美;在艺术追求上将传统融入现代,追求音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