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货币性交易中的资产确认和计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中美两国由于体制不同而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界定的范围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均有所不同。本对二的比例和分析,旨在增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霞。  相似文献   

2.
张海红 《魅力中国》2013,(11):161-16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业务一方面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一些企业会计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作利润等问题。本文对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货币性交易中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经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交易在会计核算中不确认收入,只确认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及相关损益,税法则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就此,文章分析了非货币性交易在不涉及补价这两种情况下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性交易属于典型的商品购销;非货币性交易视同商品购销.非货币性交易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还是一个新课题,人们对此还很不熟悉.在会计实务处理中,有一个原则,即收到补价的企业或支付补价的企业,动用的货币量都不能超过资产公允价值的25%,则为非货币性交易.因此,非货币性交易的具体会计核算,依着这一原则,利用已定的公式,进行会计处理与核算.  相似文献   

5.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交易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沈美男 《中国经贸》2009,(24):171-171
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日益扩大的差异,已成为当前会计核算和税收征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我国会计与税法之问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由差异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了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发生非货币性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企业终极产权性质和公司所处治理环境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终极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其会计行为不具有显著差异;而终极控制权比例和公司所处治理环境则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变量。同时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配股动机、扭亏动机和被特别处理动机。  相似文献   

8.
由于会计制度、相关法规、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政策对象、政策目标、处理原则、处理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两者在收入的计量和确认、项目扣除、资产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会计与税法的不同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与税收遵从成本,提高了税务征收部门的监管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其税收征管效率。因此,不论是出于宏观还是微观考虑,都需要对会计与税法进行协调处理,即依据会计准则等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进行会计与税法的相关处理。文章系统分析了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项目扣除的差异,并从企业和税务部门的角度阐述了会计与税法差异导致的问题及差异协调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会计与税法协调处理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白晨阳 《魅力中国》2009,(14):88-89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1.会计制度与税法关系的博弈分析如何处理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目前大体有两种看法:统一论和分离论。持统一论观点认为,应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或者将会计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持分离论观点则认为,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着现实差异,需要分别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鉴于当前我国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的差异,指出了减少税法与会计制度差异的必要性,最后,就如何协调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林媛  郭宇 《辽宁经济》2006,(6):119-119
非货币性交易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后者称为补价.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通常看补价占整个交易金额的比例.实际操作中不乏有的企业在资产置换过程中,通过相互协商提高补价,以避开25%的参考比例,使得非货币性交易变为货币性交易,以此来操纵利润,因此,补价是确定非货币性交易性质的关键.而在会计实务中,关于补价的界定、补价损益的确定以及补价后调整等若干问题,却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仅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12.
税法与会计制度对同一经济事项的规定应该适度分离有效协调。税法收入与会计收入差异的协调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税法收入与会计收入差异的协调既包括制度层面,也包括操作层面。制度层面的协调是相互的,体现为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操作层面的协调技术包括账内兼容和表内调整。  相似文献   

13.
税务会计是以纳税人为会计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税收法规,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税务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筹划,目的在于使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缴纳税金并向税务部门提供税务信息的会计学科,其会计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独立纳税人,包括法人和非法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税法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随着新会计制度和准则的颁布与执行,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矛盾愈发突出。建立完整、独立的税务会计制度刻不容缓。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分离还是统一,  相似文献   

14.
周翠霞 《中国经贸》2009,(18):159-160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产生的差异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处理二者的差异就成为我国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寻求到二者存在的差异,揭示二者差异协调的可行性,并且从制度层面和业务层面上探求协调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周燕群 《魅力中国》2010,(22):111-112
由于会计与税法在制订标准的主体和适用对象,制定目标、原则运用等方面差异的存在,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也存在差异。税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订、税务机关贯彻实施的,而会计制度、准则是由财政部制订、贯彻实施的。税法规范的是所得税的处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税务处理。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的是会计处理。制订新税法的主要目的是公平税负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完成。制订会计制度、准则的主要目的是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非货币性交易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等同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钟秀琴 《特区经济》2007,224(9):68-69
在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确认资产的入账价值,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些情况包括: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换、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换以及在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换中,不涉及补价与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有所不同,而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换中,还要计算应在当期确认的收益。本文试图探讨对于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的入账基础采用何种方法更为合理,以及新准则中换入存货的计价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对所得税会计会产生重要影响。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而导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缴纳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19.
自财政部1999年6月首次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棗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并于2001年1月对其进行修订以来,有关《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根据已发表文献可以看出。人们仅指出现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而没有从理论上分析其存在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非货币性交易的机理上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两个问题作以下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办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税务机关,在进行日常财务管理、履行纳税义务或履行税务执法行为时,都会遇到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差异问题,双方为此常出现争议。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这种问题不可避免会发生,但是,这种矛盾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进行协调的,而且只有通过正确协调,才能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