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趋势     
人才匮乏是软件产业发展瓶颈,煤炭价格稳中有降,五大因素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过热”仍有不稳定因素,中国钢材消耗将保持高位。  相似文献   

2.
赵晓 《开放导报》2004,(2):26-31,36
本文对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中国经济的争论、走向及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有关过热的标准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过热”,只是“预热”,2004年也不太可能过热,但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反转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治理通货膨胀将面临失业、利益分化等许多成本,因此,需要谨慎观察并考虑宏观调控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信息》2006,(13):30-30
社科院专家袁钢明认为,要解决目前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就必须要勇于承担经济快速发展的风险,不必过度害怕经济“过热”。如果经济完全没有热度,肯定就要下滑。担心过度防止“过热”而造成过冷,通缩压力将卷土重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近期,中央数次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再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折射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逐渐成熟的宏观调控艺术。  相似文献   

5.
【美国《侨报》12月28日】从上半年的防止过热到下半年的陡然下滑,似乎很难找到准确的词汇来概括2008年的中国经济。对此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防止过热是普遍性话题,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之后,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之前少有的下滑区间。而到当前,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是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被全面激化,最终出现“过山车”式的戏剧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兼听则明     
近来,围绕着“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一焦点,中国的许多经济学家们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这个讨论的实质,就是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主要原因是由投资过热引起的。而投资过热又在于投资的“成本”被扭曲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公布后,防治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但在采取什么手段上,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多数专家主张,应该用货币政策加财政政策搭配的“组合拳”形式对此轮经济过热进行调控。因为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防治经济过热需要在总量上紧缩总需求,而这种不同政策搭配的“组合拳”形式正是抑制投资过热这个需求的。  相似文献   

8.
2007年伴随着CPI的上涨,流动性资金的大量涌入,股市的“狂涨”……一下子将中国经济的过热或过快的发展速度带来的种种“弊端气象”暴露出来,宏观经济的“热与冷”受到空前的关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个国家从贫困走过脱贫走向繁荣,这路程伴随着“冷热”袭击,在更大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也属一件正常的发展轨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中国经济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的变化,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不会发展成为"泡沫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市场局部地区有“过热”现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体现,不是“泡末经济”。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专家们就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是否应采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1.
Abel  SEGRETIN  李漫 《中国经贸》2006,(9):86-86
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3%,可能标志着其经济“软着陆”政策未能奏效。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季度的相关数据后,进一步确认了中国经济“有一点过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4月到6月间高达11.3%,比原制定的8%的增长率要高出许多,中国政府原本希望经济能够重新回归“稳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对于眼下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经济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增长在正常区间运行,经济向好;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苗头,应当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3.
是经济过热还是工业化进入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是否出现过热,有已出现过热芦头、尚未过热、总体正常局部过热三种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如果从中长周期来观察,当前经济既不是总体过热.又不是局部过热,也不是没有新特点的正常发展,而是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新阶段。为此,政府应采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谨慎推出产业调控政策;适当提高经济增长的预期;谨防各级政府投资过热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海外经济评论》2006,(21):33-33
虽然近日美国财政郜在其半年度外汇市场报告中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世界银行却辩称,中国需要通过货币升值来给其过热的经济降温。  相似文献   

15.
现在面临的是“大萧条”,而非再次“衰退”。因此没有理由去预测当前会像200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将会滑坡,中国也并不需要像2008年投入4万亿那样,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防导致经济严重过热。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新的改革与发展重要时期,以控制投资过热为主的宏观调控毕竟是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把握好调控的分寸和力度,及时化解诸多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就此方面问题,《投资北京》杂志社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教授。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以来,全国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国民经济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尚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主流意见认为,整个经济增长没有过热,基本上处于一个可控的上升周期。因此,如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防止两大资产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就是目前以及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所一再强调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在此,若加一防,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由一防而变为“两防”,很可能成为中央未来或2008年经济工作重心。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中国经济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也会比这两防更多。  相似文献   

19.
超量货币供给,投资增长率高企,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扬,高度房产价格快速上涨,甚至农产品价格亦蠢蠢欲动……就在我们刚刚走出通货紧缩的阴霾时,我们似乎又听到了通货膨胀这个幽灵的脚步声。围绕着“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一焦点,经济学家 异型了新一轮的讨论,这一讨论的裨,就是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本刊这期发表多位专家的论文,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经济从总体上而言并未过热,不过,经济发展中确实有一些地方值得警惕,需要通过优化结构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健康。他们的观点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我们将拭目以待,同时本刊也真诚地欢迎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网站首页,到出了一个问题:“您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到目前为止,投票结果显示,认为“过热”和“局部过热”的访问者超过了70%,认为“正常”的不到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