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使用可变参数模型揭示了转型时期我国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转型以来我国经济系统的冲击主要来自于总需求方面;(2)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系数呈现凸型变动模式,并且已经过了波动的顶峰,出现显著下降并逐渐稳定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助于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物价目标;(3)反映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不宜再作为判断宏观经济态势的指示器,但国民经济中一些重要领域的价格波动却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景气一致和先行合成指数双双下降,先行合成指数短期内出现触底反弹的概率较小,二季度我国经济仍将处于下行通道。固定资产投资先行、一致合成指数也呈现出双下降走势,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地方投资萎靡不振的背景下,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在下行空间运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景气走势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出现背离,美、德、欧盟等国家地区的景气波动均呈现出平稳复苏态势,而我国则在2013年三季度以来步入新一轮下行通道。当前我国经济下行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潜在增长率下降等内部问题引发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   总被引:118,自引:6,他引:112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潜在产出的三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 ,估算出我国1 978— 2 0 0 2年间的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长率。结果表明 :(1 ) 1 978— 2 0 0 2年间我国的产出缺口出现了波动水平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 ;(2 ) 1 995年以前 ,产出缺口波动比较剧烈而且频繁 ,1 996年特别是 1 999年以后 ,产出缺口变化较为平缓 ;(3 )从 1 999年开始 ,我国产出缺口扩大的势头明显趋缓 ,但在 2 0 0 2年出现了一些反转迹象 ,这表明 1 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遏制经济下滑、治理经济衰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根据以消除趋势法和生产函数法估算的潜在产出 ,我们可以推断 1 978— 2 0 0 2年间的平均潜在产出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  相似文献   

5.
刘梅英 《时代经贸》2011,(17):62-67
经济波动的发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机理,在波动中,产出、就业、物价、投资、消费、金融等许多宏观经济变量都相互联系地协同变动。但不同的经济体在经济波动中各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也有差别,从而导致各个经济体形成机制的千差万别。通常把形成和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归为两类:一类为经济体系本身的因素,即内部因素或内生因素。另一类为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东亚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联系紧密,文章运用东亚十个经济体1979年~2006年的经济数据,在度量周期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东亚投资波动性、产出波动性及持续性和协动性等现代周期特征,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东亚投资波动、产出波动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我们得出主要结论:东亚投资、产出具有较强的协动性,各国投资大于产出波动性的幅度有所不同;中国及四小龙投资波动东亚经济波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股市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沪市股价指数变动率和工业生产增长率作为研究变量 ,运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实证地分析了我国股市波动与实体经济变动的关系 ,得到以下结论 :(1 )与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 ,我国股市的股价指数与工业生产指数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在 1 992 .1 1 - 2 0 0 2 .6的完整检验期间内的检验显示我国股市波动不能预先反映经济的增长 ;但在子期间 1 997.6 - 2 0 0 2 .6内我国股市已经可以比较显著地预先反映经济增长 ;(3)股市作为一个领先指标其变化可以作为制定未来经济政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国际效应进一步加强。文章分别建立了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 CGE 模型,基于最新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TAP )数据库和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模拟了2016-2030年人民币持续贬值和先贬值后升值的两种情景,并从物价水平、国际贸易、经济总量、行业产出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价格指数方面,人民币贬值将给中国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2)在贸易方面,人民币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扩大中国的净出口,但在远期反而会导致净出口下降;(3)在经济总量方面,人民币贬值只在开始阶段的短期内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长期贬值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4)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在贬值情景下的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服务业的产量持续下降。总之,两种情景均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反,东盟、日本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将从中长期受益。因此,中国政府应当制定若干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预期管理,实施差别化的外贸政策,加强多方合作,积极应对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际)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波动的发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机理,在波动中,产出、就业、物价、投资、消费、金融等许多宏观经济变量都相互联系地协同变动。但不同的经济体在经济波动中各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也有差别,从而导致各个经济体形成机制的千差万别。通常把形成和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归为两类:一类为经济体系本身的因素,即内部因素或内生因素。另一类为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总被引:277,自引:8,他引:277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1993年以来,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势头;(2)1979—2004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3)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偏低、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12.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0年的长时期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以来国际粮价波动经历了6个周期,且呈现出从极其平稳到剧烈波动、再到相对平稳、最后到剧烈波动的变动轨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其解释程度达到98.08%。2000年以来,国际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投资品和能源品属性显著增强,以金融因素为主导、金融化和能源化相交织已成为当下影响国际粮价的核心因素,这种格局与美元发行缺乏实体经济吸纳和外部制衡机制紧密相关。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引申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2018,(1):21-34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多级政府结构往往为传统的财政政策文献所忽略。本文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结构引入主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财政分权下地方性财政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财政分权的多级政府基准模型可以解释约64%的总产出波动、47%的投资波动以及62%的消费波动;(2)地方性公共投资对本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地区间贸易对其他地区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且该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财政竞争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加强,因此财政竞争为地方性投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传导机制;(3)反事实分析表明,深度财政分权会在短期内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而削弱中央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同时又在长期提高整个经济总产出与社会总福利。本文为定量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动态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经历了大幅度波动,这一时期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原油需求.对油价上涨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和递归VAR模型,对1994-2012年油价驱动因素加以分析,重点研究了来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对石油价格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1)与供给冲击相比,来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冲击对油价波动的解释力更强,是驱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2)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是油价波动的主要动因,其对油价波动的解释力约为新兴经济体的两倍;(3)2003年后,新兴经济体对于油价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我国的股市价格除了具有波动剧烈和波动集群(volatility clustering)的特点外,还经常表现出在股价波动规律上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征。比如在2006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展开,我国股市开始了一轮牛市行情,上证综指最高一度  相似文献   

16.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双向波动趋势和波动幅度日益增大,我国出口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文通过对日本、德国企业应对汇率波动各种策略的分析及比较研究,提出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及汇率剧烈波动情况下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区域波状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忠 《财经研究》2003,29(12):3-10
本文按照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段消费创建了区域波状消费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分析结论是:中国的区域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症结是农村消费波动不足,由此导致了我国总消费处于波动紊乱状态。农户收入不足是农村消费波动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的不舍理进一步加剧了总消费波动的紊乱程度。模型还揭示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早在1980年代中期已有所表现,低档品在1990年代并非均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建立总消费预警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革、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特征发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变化:(1)宏观经济波动的振幅在逐渐减小,周期在相应地加长;(2)可望出现在较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较高的经济增长;(3)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在逐渐减小。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能否成为长期的趋势,以及如何对待这样的变化,将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3—2005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讨论了银行信贷和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对比表明,引入银行贷款渠道和价格粘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有很好的解释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1)技术冲击解释了大部分产出、投资以及长期消费的波动;(2)信贷冲击解释了大部分短期消费、贷款以及货币余额的波动,对产出、投资的波动有一定解释力;(3)货币需求冲击影响不显著,仅对通货膨胀、贷款以及货币余额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4)货币政策冲击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大部分波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变化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波动明显趋缓,非线性特征明显减弱,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出现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制度基础、作用机制和作用工具的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就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效能发挥的制度障碍,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