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黎云凤 《特区经济》2006,(5):107-108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资产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偏好股权融资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而提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努力实现股票全流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黎 《北方经济》2010,(22):40-41
股权融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由于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证券市场制度及政策不完善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偏好造成了资金使用率低下、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等不良后果.本文列举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梁筠 《北方经济》2008,(4):70-71
本文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及融资理论出发,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选择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而与此相反,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却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外现代融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序:首先是内源融资,即留存收益,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却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融资成本、公司经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生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雪  张慧 《北方经济》2007,(1):56-57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探讨分析了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按照西方财务理论的“啄食顺序原则”,企业融资首选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谋求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的冲动,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融资的低成本、股权融资的风险低以及市场运作机制的不规范。  相似文献   

7.
股权融资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现今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从历史和政府角色、内部人控制、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等角度,对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阎薇 《辽宁经济》2004,(12):54-55
股权结构问题是企业融资结构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普遍存在股权融资的偏好,"圈钱"思想严重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分析其对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的影响,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并能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9.
股权融资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现今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从历史和政府角色、内部人控制、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等角度,对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其中,关于企业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是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揭示了企业的最优融资顺序应该是: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典型的股权融资偏好,与西方现代企业在融资偏好上存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回顾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比较我国上市公司与西方现代企业在融资偏好上的不同,进而分析这种股权性融资偏好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提出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的阐述,从股权结构、融资成本、资本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并剖析了"重股轻债"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所带来的弊端,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董粼 《新疆财经》2005,(4):72-74
对企业而言,可供融资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包括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按照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上市公司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然后考虑债务融资,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存在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探讨分析了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其投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的融资行为特征及其投资效应,结果表明:股权分置状态下的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分离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制度根源,股权融资偏好内在地决定了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低效率,造成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闲置和空转,以及大量的盲目投资、规模型投资和速效型投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间接融资比重居高不下,外源融资总体上偏好股权融资,存在明显的异常融资顺序.与经典企业融资理论相悖。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指出现在应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和增发热即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对如何纠正这种不当的融资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冯涛  王科贝 《中国经贸》2014,(5):126-127
我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对股权融资有着较强烈的偏好,这同国外的融资方式选择顺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试图从多方面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相关的股份制公司法律和金融政策,提出通过借鉴吉林省股权登记托管中心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登记托管的经验,做好非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登记托管的工作。倡导我国非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登记托管,为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质押融资服务,推动非上公司股权融资和股权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各个阶段,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股权融资偏好与国外理论研究相背离之处出发,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现状及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