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从建筑艺术与陵墓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剖析了唐代帝王陵墓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  相似文献   

2.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理念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情况下生存与发展的最高境界:而科学发展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类由自然奴隶成为自然主人后的自我约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舒望 《魅力中国》2011,(21):334-334
“天人合一”支配能工巧匠头脑并主导古中国建筑史。“天人合一”应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共识和核心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关注建筑与环境和自然的融合协调,达到人类共同体验一大美。  相似文献   

4.
何谓“不似之似”?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所,不似之似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他们都揭示出中国画艺术的真谛,富有哲理地阐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似之似”集中地概括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观。中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之论,与我国传统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同西方相比,东方的艺术更偏重于抽象。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抽象”的结果就是用线条来表现形体。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审美意图得…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由于当代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反思,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就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解决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良方”。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与现今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点是一致的,应予借鉴和吸取,以从根本上改造人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观念,建立正确的发展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空间结构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易、礼、道德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轴线的空间艺术、围院的平面空间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连洁 《魅力中国》2013,(6):55-5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实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课题。而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相似文献   

8.
中国一向主张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重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共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传承,是化解周边不稳定因素的良方,其核心内容是“睦邻、安邻、富邻”。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其深刻内涵的三个重要层面.“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及价值理想,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它明确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自然与人非制约与驾驭的关系,而是亲和融恰,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天人合一出发推导出的文化意义沿着历史的轨迹不断演进,由最初的哲学形式发展出体系庞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世遗大会对土楼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韩海燕 《走向世界》2014,(34):18-19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当你走进“北园”城阳国学公园的那一刻,仿若走进了一座江南水乡,满目的惊喜和震撼。独特的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能休闲娱乐又能修身养性的精美园区。城阳国学公园作为2014青岛世园会5大分会场之一,主题为“不其古城扮靓装、国学公园文香飘逸”,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和一个了解园艺的机会,并巧妙地将自然、园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氛围。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文化优秀传统 ,在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冲突中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其中的“天下主义”与“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则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生态危机与核战争威胁面前 ,弘扬“天下主义”与“天人合一”精神 ,有利于避免灾难 ,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林玲 《改革与战略》2002,(12):75-76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1]>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在中国人看来,天人之间是没有距离、没有对抗、没有隔阂,也不沾带……  相似文献   

15.
陈海涛 《魅力中国》2010,(6):296-296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美学思想,它深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在古代悠久的文明传承中,儒、道、释三家对立互补,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气质,同时也构成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精髓。道家关于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重传神、重写意的艺术特征。道家关于不设不施之自然美,情景交融之融合美,有限无限之超越美形成了中国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云辉  张正会 《魅力中国》2009,(20):173-17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  相似文献   

17.
梅县围屋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  相似文献   

18.
王辉 《魅力中国》2010,(36):22-22,24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道教“天人合一”养生思想,揭示了道教”天人合一”养生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并指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将成为未来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改革导向.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将成为人们主要的健身手段,为提高人们生命质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从场地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以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论中,“三才”理论比之“天人合一”更接近现在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有机统一自然的特点。这种理论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反过来成为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并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基他,渗透到各种学派的学说中,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斑烂的色谱中的一种“原色”。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讨论中国经济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把该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