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元平  夏卫凯 《发展》2006,(12):30-32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踏上了城市谋生的征程,经过十多年的延续累积,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约有1.6亿。2亿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低收入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生活开支,更谈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刘钻石 《开放导报》2008,(4):84-86,90
本文根据中国特殊国情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型,选取深圳农民工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沿海地区对外来农民工的“吸力”下降和内地城市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拉力”上升共同引起了沿海地区农民工短缺。  相似文献   

5.
李作璧 《发展》2010,(9):54-55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农民工素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白银市来讲,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文丹 《发展》2006,(7):38-39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为4,56亿,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增加9.8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系密不可分。相关资料显示,1978—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9900万人。农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增添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崔传义 《科学决策》2007,(10):14-16
当前,关系城乡发展全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新阶段。沿海劳动力市场出现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部分企业用工短缺,以往被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压低的人力资源地位开始上升;近半数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农村仍有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进城就业的1.2亿农民工转移问题并未解决。形势发展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带来机遇,而就业转移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因应劳动力供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性变化的新问题,推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本文从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战略意义及天津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式农民工转移培训的途径及实践。  相似文献   

9.
《广西经济》2006,(5):48-50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多年过去了,农民工的作用已经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民进城务工已不仅仅满足养家糊口,他们更渴望融入打工的城市,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因此,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及时转换农民工身份,从根本上减少农民,完成从农民工到城市新移民的转变,促使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而18—25岁的青年农民工又占了农民工群体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1.
张艳 《北方经济》2008,(8):92-9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探索如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怎样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成为需要认真研讨的内容。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就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巧艳 《发展》2008,(1):53-54
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甘肃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把农民工培训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来抓。为此,专门出台了农民工培训规划,并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目前,全省农民工培训基地达到2665个,  相似文献   

13.
舒燕  黎东生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34-13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宋雪梅 《特区经济》2012,(6):168-170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时,政策的取向应该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国家长远发展,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广开就业渠道以便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还要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不同层次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把就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吴波 《乡镇经济》2008,24(4):80-86
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日益尖锐的特殊问题,正视它的存在并积极求索化解之道势在必行。文章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基点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提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史庆红 《魅力中国》2013,(25):399-39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避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09,(10):26-26
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法学博士蔡永飞认为:农民工制度尚不具备可替代性,多数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没有达到不需要廉价劳动力的程度。据估计,其中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至少有2.5亿之巨,让他们呆在农业领域既不可能,也不应当。既然必须要有农民工,而又不可能让农民工都成为城市居民,究竟怎么“废除”农民工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广角镜     
农业部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示范性培训新华社消息:农业部决定今年开始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重点抓好全国50个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县,通过典型带动,不断探索经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步伐,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这项培训工程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培训的重点是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公益性培训,主要对广大农民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一种基于托达罗模型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理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原因,利用托达罗漠型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笔者由此提出了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