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之间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以及制造业向外围城市迁移的功能分工,并影响金融在城市群内部的集聚效应。文章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空间计量SAR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发展水平越高,功能分工水平越高,金融集聚程度越高;欠发达城市群分工程度较低,使金融资源由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集聚(虹吸作用),但是快速发展和发达城市群分工过程导致金融资源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干预会加剧欠发达城市群中心对外围金融的虹吸作用,同时抑制发达城市群中心向外围的金融辐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外围城市的制造业进行支持而促使金融向外围城市扩散。因此,加强城市群功能分工和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弱化政府干预和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这是文章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热烈举办,由此引发的“世博效应”对正在积极进行区域城市群同城化建设的长三角地区的影响越来越突显。区域要实现同城化,就需要满足区域城际间时空距离短、人口流动频繁、产业能级互补、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城市群达到集聚规模和民众区域认同感强等必要条件。显然,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尚未达到如此要求,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人均产值低、城市间发展差距大等制约城市群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忽视。化解当前难题需要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与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偏好、城市群交易效率的关系。新古典超边际分析理论从分工视角、以超边际分析模型为手段为城市如何选择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指明道路。集聚模式影响城市群交易效率,进而影响宏观分工水平;反之,交易效率的改进能够提高城市群绩效,推动能够体现微观主体偏好的集聚模式变迁。在城市群分工深化、广化过程中,城市通过将宏观效率与微观意愿结合的方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城市“行星环”辐射作用,构建城市群功能互补的“拼图式”格局,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腹地依托是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一项重要条件,理清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之间的贸易空间格局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性命题.文章运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进出口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贸易整体发展具有空间集聚效应,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导致进口集聚效应大于出口集聚效应;长三角区域内部贸易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多样化,上海和苏州呈现高-高集聚,但低-低集聚依旧是长三角地区当前最主要的贸易集聚类型;上海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时区域整体进出口具有空间辐射效应的城市,且辐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增强;上海与宁波在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进出口发展层面不完全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与此相反,随着南通港的全面启动,苏州却可能会对上海造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沿海地区除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以外,还正在形成沈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福建沿海城市群等等大大小小城市群,随着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到2010年全线通车,几大城市群之间联系将更加密切,中国沿海地区正在形成跨度最长的城市密集地带。因此,当人们十分关注长三角城市群对宁波作用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到沿海城市密集带形成和发展对宁波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打破“以邻为壑”,探究协同治理模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性选择。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共建、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共保和高水平协同开放五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测度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分析2012—2020年长三角各城市一体化水平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并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揭露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长三角东部城市一体化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较高城市主要集中在早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省域间差异;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模式趋向于常态化参与一体化发展,政府奖励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国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大港口距离间存在“一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在到大港口的一定距离范围内,集聚力超过离散力,距离核心城市越远,人均GDP越低,但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离散力就越来越强,出现人均GDP的第二个局部高点。因此,“一型”曲线的第一个谷底点以内的区域就可以作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而曲线第一段地理与人均GDP的负相关系数则可以作为核心城市的相对集聚力的度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和集聚特性要稍强于珠三角都市圈,而环渤海湾都市圈暂时仍然是多个港口城市共同起到辐射作用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子成  王珏 《科技和产业》2024,24(2):91-101
中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而提高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发展效率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2005—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ML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以及收敛模型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发展效率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增长动力主要来自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效率差异总体在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效率差异的主要部分;新型工业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距在逐步扩大,存在多级分化现象;四大规模城市均存在收敛和收敛,收敛速度呈I型城市、II型城市、特大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9.
面对浙江省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新形式、新情况,需要建设"和谐"的浙中城市群,增强义乌城市的集聚、辐射以及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创新、带动及展示功能,打造义东经济区,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文章从经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将义乌经济区与东阳经济区建设成为浙中城市群——新的商圈。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以及绍兴、南通、常州.嘉兴、扬州、镇江、泰州等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断崛起.不仅促进了长三角城市与地区之间的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各小都市圈又发挥“接受上海辐射、形成新的辐射”的功能。预计在未来30年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每过10年将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30年前后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胡招新 《中国经贸》2010,(22):65-65
浙江省金融研究院8月完成的《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根据报告,浙江将围绕“双中心”目标,在空间布局上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建立3个功能互补的金融集聚区和辐射区。但相比其他城市,杭州更容易依托上海的金融环境,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最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10,(1):26-27
为了将宁波加快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构筑都市经济图,成为新一轮都市发展格局中的“领跑者”,我市三年前开始实施“中提升”战略。以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其中“十大功能区”开发的全面启动,更使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崭新的都市空间画卷已向世人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要素流动和空间经济集聚的研究视角,借助于一系列关系数据,实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新变化。研究发现:(1)自2003年以来,以往与上海经济联系较弱的城市,其增长势头显著于其他城市;(2)尽管2003-2007年间,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动态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的数据显示,经历2007年金融危机冲击后,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流动经济空间网络中的综合地位有重回上升的态势。(3)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随着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增强,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将呈现扁平化发展。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正确处理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对进一步增强宁波中心城市的集聚、融合与辐射能力,提高城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宁波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将拓展、整合中心城市北部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形成南北城市副中心,以迎合长三角区域城市互动需要和在区域城市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调整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有利于处理城市功能与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北经济研究》2006,(9):27-30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建设城市群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符合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本文所指的冀东城市集群特指唐山地区以市中心区为中心的城市群,包括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副中心城市、两个中等城市、六个小城市和三十五个重点镇。加快冀东城市集群发展,对提升唐山市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     
《天津经济》2012,(7):79-81
长三角城市群打通"边界走廊"推进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必然要求打通江浙沪的边界走廊,打造边界板块,给区域一体化提供新的活力。"长三角研究专家、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徐长乐说。据来自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的相关报告说,目前长三角在建轨道交通项目已多达12条。最引人关注的是,上海11号线将延伸至昆山花桥,而毗邻上海的苏州太仓也正在谋求上海11号线的一条支线能够  相似文献   

17.
郝丽霞 《特区经济》2012,(6):203-205
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城市群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中存在城市群等级体系不健全,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应该从城市群等级体系、产业结构、城市一体化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有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为长三角统筹城市群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因此上海与苏浙边界城镇群的联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除“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外,山东半岛、湖北、河南等地正在崛起一批新的城市群。另外上海已提出规划建设8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逐步将中心城区的人口控制在900万以内。北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规划一批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莫兰指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消费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上海和苏州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特征,而在城市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方面,上海、苏州和嘉兴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特征,徐州、连云港、宿迁和淮安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