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卫西谛 《董事会》2009,(5):112-112
沉默的夏夜,因为恐惧失眠,看了安东尼奥尼的《夜》。这个选择有相反的两层意思:一是期待被这部电影或迅速或缓慢的催眠;一是既然无法入睡就看一部平日难得想看的电影。我看过绝大多数这位大师的作品,看过几遍《夜》。之所以产生这样矛盾的思路,大概是基于我一直以来对他的作品的直觉:一方面是“如此冰冷、坚硬、缓慢、沉闷”;另一方面又是“如此迷人、敏感、优美、深刻”。综合起来也可以说,既无聊又完美。  相似文献   

2.
我没研究过“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理论,年轻时候就读不动大部头的理论书,现在做生意做的又浮躁,最多研究一下几大IT公司最新的电子商务讲座大纲,学习一下“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得点启发和收益,所以对注意力经济也谈不出什么。但是,频频看到许多公司吸引注意力的壮举,心里又为他们着急——到底想让人家注意你什么昵?  相似文献   

3.
书品与人品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读书也是这样,啥人读啥书,爱读他才读。雷锋同志生前就特别喜欢读英雄模范人物的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读书心得:“《黄继光》这本书,我不止看过一遍……我每当看完一遍,就增加一分强大的力量,受到的教育也一次比一次深刻。”雷锋与黄继光,虽然各自的事迹不同,但作  相似文献   

4.
城堡内外     
人生在世,恐怕最多的就是遗憾,由于时代的原因,我的遗憾尤多。我曾经是个小说迷,在那个没书可读的年代里反而着实读了几年书,后来虽有书可读了,我却又没有时间读书特别是没有时间读小说。说来也真遗憾,我竟连钱钟书的《围城》也未曾读过。书虽然没读过,但却熟悉钱氏的名言:婚姻好似城堡,里面的人想冲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此论断对错,我从未仔细思考,不过,我觉察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有形和无形的城堡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5.
各就各位     
“你们总说《IT经理世界》关注中国企业,怎么从不给我们公司写报道?”常有人这样“质问”我。有时我们的稿件马上就要发排,又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这篇文章你们千万别发,否则老板非把我们炒掉不可”。所幸的是,到现在还没有因为对报道不满,而与《IT经理世界》“对簿公堂”的。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为了能使大家可以与《IT经理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我还是想把我们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与大家沟通一下。  相似文献   

6.
变形金刚     
平常极有风韵而又热情的出纳员章芸,办公时的面孔竟常常是冷冰冰的。她看了一眼门卫杜秋递过来的药费单连头也不抬便说:“没钱了,下回再报吧。”“我已经是第三回找你了。”杜秋说。“第几回我也没办法,我会生孩子,却不会生钱。”她忽然觉得有点儿过分了,改口说,“这样吧,下午我如果没别的事,到银行提回来再给你报吧。”杜秋只得转身走了,走到门口便又停住了。他看见采购员马星平风一样地跑进来。“他大概也是来报销的。”杜秋走出屋外,又踅到窗口边探头往内瞧。杜秋果真没有猜错。当章芸刚把钱送到马星平手上,杜秋便马上拿出单…  相似文献   

7.
会年春节因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关贸入世,变得更加有意义。但对于我个人来讲,最有意义的事们,还是读了一本受益匪浅的书,真书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得到此书,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深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感到它是“一个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  相似文献   

8.
读《老子》一书,开篇即遇到一个老大的疑惑。《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既“无为”,又怎么能“无不为”呢, 原来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正如庄子说的:“清静因应,无所不为,谓之德人。”《老子》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里,我们就可以略知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了。南怀谨老师说:“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子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  相似文献   

9.
知如海,书如林。读书,如果采取“拣到篮里就是菜”之法,见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就势必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俄国著名学者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我们要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可见,在书林中挑选读物时必须讲究“精”。大凡书籍可分为四类,读者宜以不同的态度妥善处之:一是值得精读的,宜慢加咀嚼,务求消化理解,融会贯通;二是可供参考的,可阅读浏览,作一般了解;三是无参夸价值的,可一目十行地进行泛读,读罢即可弃去;四是谬误百出的,宜弃置不…  相似文献   

10.
读书,特别是读那些意蕴丰厚或含蓄隽永的作品,要能真正把握其主旨,品出其“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这自然涉及阅读中的诸多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阅读者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说出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谓和优秀人物交友还不够,还须追论古人。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不了  相似文献   

11.
石阳 《现代班组》2009,(3):17-17
“东方不败”是金庸笔下《笑傲江湖》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日月神教”的教主。 而这个“东方不败”怎么和国企打上连连了呢?看过上篇稿件后,我的思绪很杂乱。有很多的话想说,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流行最广的关于沃尔玛的书是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富甲美国》。读英雄的传记可以使人的向上精神受到鼓舞,但读一个受到褒奖的英雄人物的自传是肯定不会找到成为英雄的方法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写书的目的都使这样的书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沃尔玛策略》则有些不同,它可以较好地帮助我们从经营的角度理解沃尔玛,因为作者是一位前沃尔玛的高层管理人员,而且跟山姆·沃尔顿本人有过一段不错的共事经历。作者在书中既有对历史掌故的记述,也有对山姆在世时的沃尔玛具体经营方法的分析和总结。读了沃尔玛的书,我们还必须认识到,…  相似文献   

13.
崔勇列 《中国纺织》2006,(10):174-175
读到《大国力量的兴亡》这本书时,又发现中英语言(甚至中西观念)之间的一个差别:我无法把great powers这个词译成准确的中文,“伟大力量”最贴近字面含义,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超级力量”比较接近实际含义,但又不大符合其字词定义,也太“现代化”了一点,故暂且译作“大国力量”,这也使我想起了“霸权主义”一词。  相似文献   

14.
韩东 《董事会》2009,(1):113-113
现在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人都是自私的。我认为,一般地说说倒也没有什么,但若作为对人性的根本理解,未免就显得浮泛了。人性非常复杂,即使是圣贤或权威人士也常常争执不下。《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来有人弄了一个《新三字经》,开篇却说:“人之初,无善恶,人性论,须批驳”。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了《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受益匪浅。该书《顺境:也许会成为陷阱》一节中,记有这样一则轶闻:“记得周谷城先生时我讲述,解放初期,一次毛主席与他谈话,谈起了革命的曲折过程,毛主席说他深深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老便说:但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主席问什么意思?周老便说:‘成功者易于骄傲、腐败,争权夺利呀!’毛主席沉吟了一下,周老怕毛主席不高兴,连忙说:‘主席例外!’而毛主席说:‘你讲得对!’” 历史上典型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李闯王起义造反,那是何等的气势?可他们打进北京后,又如何呢?龙椅还没坐  相似文献   

16.
陈庆春 《IT经理世界》2010,(20):108-109
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苹果iPad等便携设备,正在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这是网络的好处,也是中国台湾图书出版人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中想要表达的观点。不过,郝明义在强调网络让跨界阅读(“越读”)变得更容易之外,重点分享了如何在网络时代“越读”的心得,如何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肘也不至于思维混乱, _  相似文献   

17.
近来读《墨子》,在品味墨家观点时,却经常地想到路遥。躇遥就是写过《平凡的世界》,并以此获茅盾文学奖的那位早逝的作家。他在《平凡的世界》的封二上写道,“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他写的是普通劳动者,他以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来认识这个世界。我觉得墨子也是这样的。 墨子的文字中,《公输》是人们最熟悉的,因为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墨子在家乡鲁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就派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帮助宋国守城,自己风尘朴朴,十天十夜,步行赶到楚国,用非攻的思想批评了楚王的好战的思想,展示自…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极喜欢古典韵味的人,古诗、古词、古音,凡古典的东西必能让我痴迷。喜欢茶的原因,我想也该出自此处吧!翻开唐诗宋词,写茶之诗举不胜举。连《红楼梦》、《儒林外史》也不例外,似乎少了茶,便少了些意境和品位。宋杜来有诗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苏  相似文献   

19.
双休日周复一周的来临,笔者既无逛商店的奢望,又无郊游的爱好,闲暇之际便到办公室浏览平时积攒的一摞报纸。突然间一则醒目的标题《探寻企业“寿命”的秘诀》跃然纸上,冲击着我的视觉。于是读了一遍又一遍,顿觉新鲜,亦感值得效仿,因为当前的纺织企业可以说无一例外...  相似文献   

20.
《销售靠人脉》,乍一看书名以为是中国人写的厚黑方面的书。因为中国人搞人际关系的能力确实更强一些,也更热衷一些。但是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这本书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的著作。作者蒂姆·坦普尔顿,销售系统、销售演示和销售效率方面的国际公认的演讲人、培训师和专家。这本书是“组织潜能提升”系列图书中的一本,简单地说就是一本成功励志方面的书,与当年流行很广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大致是一类的。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书名基本一致,“关系放在第一位,天天都有好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