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海关》2004,(11):50-51
葛基中拥有一份丰富而多彩的人生履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的第一份职业是留在技工学校当老师.而后进入空军航空兵地勤部队服役干起了质量管理工作.12年后转业进人上海海关.当了4年的审计干部。1992年.他“下海”与同行一起筹创了上海第一家专业报关企业。葛基中把自己创业的成功归结到12年军人生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讲求雷厉风行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薛跃进 《商业文化》2006,(12):38-43
关键词之一:品牌 我最早接触体验式培训是在1990年。参加一个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一位外国专家介绍他是如何用户外的体验模式来培训管理人员的;当时他放了一些投影,放映的都是一些在户外的话动,有在山上的.有在海上的,我当时对这种培训方式不太理解,心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培训啊?  相似文献   

3.
牛头 《经贸世界》2006,(1):59-61
开篇,笔要提到的主人公,叫做小A。东思公司安排小A参加一个培训。小A怀着好奇参加了。3天的培训中,他与其他100多人一起参与了许多游戏,诸如红黑游戏、过电网、两个对话等。结束之后,小A觉得异常兴奋,觉得自己更有活力了,更有行动力了。他兴致勃勃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不过,一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状态又慢慢恢复到原状。  相似文献   

4.
2005年隆冬的一天.在北京的一处住宅楼里.有三个年轻的男人坐在一起.谈论着如何发财的话题.谈到兴奋时.三人一拍大腿:好.就做这个项目!这三人.领头的叫田范江,另两位.一个叫慕岩,一个叫钱江。这三人不仅志趣相同,而且还都是清华大学出身的同门师兄弟。田范江,清华计算机博士.当时是世界五大咨询公司之一的埃森哲公司的咨询经理;钱江,美国沃顿商学院MBA.就这个沃顿学校,世界十大商学院之一.每年在中国可只招两人:慕岩.之前就曾创办过三个公司。这三位年轻博士在原单位的年薪都是百万,究竟是一个什么项目让他们扔掉年薪百万而辞职下海?说出来可能会把你吓一跳——做媒婆!  相似文献   

5.
<正> 前不久,应邀参加了一家礼品企业的品牌经理培训会。在一个外展活动项目中,该公司的市场总监黄先生在教官的指令下,伴着100多位参训学员的掌声与泪水连续做了600个俯卧撑。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一个体型发胖的普通人身上。如果是你,能做多少个呢?有的人会说能做10个,有的人会说能做30个,有的人会说能做60个……600个,别说做,可能我们连想也不会想一个普通人能做那么多。然而这个在正常情况、正常思维下不可能完成的运动,体质一般的黄先生却完成了。活动结束后,我怀着惊奇的心理询问黄先生连续做600个俯卧撑的秘诀。没想到他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每天进步一点点。  相似文献   

6.
其美 《国际市场》2003,(4):62-62
“顾客是真正的上帝”。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地为顾客思前虑后.把本来可以贵卖的商品贱卖,这实在让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难以接受。俣你为愿意我愿意,天底下就有一个人,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他不仅做一天,而且天天做,一直做了一生。最后终于求证了一句话:好心人必有厚报。一生奉顾客为  相似文献   

7.
《经贸世界》2005,(2):84-85
我曾经是一个在直销中奋力拼搏的热血青年.时间已过去两年了,而我在走上社会后的夸天,又一次有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被一个昔日的伙伴唤醒就在一个月前.和我以前一起奋斗过的伙伴,给我打来电话,告诉了我他的想法:卷土重来。我们在完美中并没有失败.我们这次一定能成功。这是他传递给我的信息:他说只要我点头.他将依然跟我做,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个年轻而个性互补的创业团队。程建辉负责全面管理,肖志坚专注技术开发,静子擅长市场营销,他们有激情,有梦想,不怕犯错,不惧未知。人物侧写程建辉:他是一个急性子,语速飞快,感染力超强。作为创业团队的核心,他被另外两个小伙伴称为靠谱青年。他说,自己是一个游走于正常与疯狂之间、性格比较二的人,想到就去做,做了就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9.
郑州奥克啤酒集团董事长孙治广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公司新招的营销员如何能够迅速上岗?营销员的流动率非常高,有的超过50%,企业每年都需要招收大批新营销员。要让招来的人能够迅速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业绩,就需要进行培训。一些企业招了一批新人,做一个简单的培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营销人员要么不能胜任工作,业绩不佳;要么主动跳槽走人。结果,企业常招人,费用高,耽误工作,劳力伤神。许多企业对新招营销员的培训本身就问题多多。一家食品企业从某大学食品专业招了50个营销员,同时又让部分区域主管跟新营销员一起参加培训,培训师都不知道该对谁讲了。  相似文献   

10.
王欢 《中国品牌》2013,(10):74-75
这几天,如果你恰好路过北京的国贸地铁,相信一定会被真人大小的一组广告抓住眼球。当然,如果你恰好是单身,没准儿还会被狠狠地击中泪点:哪个时刻最想身边有个伴儿?随即自问自答,做了饭一个人吃不完的时候;室友带女友回来让我出去多玩一会的时候;参加别人婚礼的时候;加班到深夜一个人孤零零回家的时候……只怕,会哭花许多姑娘美丽的妆容。  相似文献   

11.
本期人物     
《中国拍卖》2008,(7):31-31
别人眼中的她季涛:(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翟金叶是我认识很多年的一个朋友。她爱学习,只要有时间,哪里有培训她都去参加,还拉着公司的许多员工一起参加。每年她都会请业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到她的拍卖公司去做全员培训,有时听说谁到甘肃出差或给省从业培训班上课,她都会把人请到公司做报告。在外开会大家一起见面聊天,她也时时在吸收别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徐静 《经贸世界》2005,(3):88-89
自从进了L公司做直销商,每天睡到11点才能起床,这是香月的习惯。无休止的参加培训和家庭聚会是香月生活的重要部分。香月是陈坚团队学习最积极和最认真的一个,但两个月下来,香月一个朋友也没有推荐成功。每每香月失望觉得自己真的不行时,其上级陈坚就会微笑着对香月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推荐成功,你要相信你是最棒的。”虽然,  相似文献   

13.
《糖烟酒周刊》2007,(37):121
郎酒集团的营销人员是由一支精英作战团队组成的,这是一支专业的、攻城拔寨的营销精锐团队。郎酒集团在对红花郎酒的品牌推广及终端营销的部署上除了高层负责人对战略选择及部署的精心安排外,还讲求从实地落实,如对终端物料的安排,促销人员的培训及各地经销商的管理上,一般来说,郎酒的营销团队具有三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国际版故事,说的是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答应满足他们每人一个要求。爱吸烟的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浪漫的法国人要了一个女人陪伴;而犹太人要了一部自己能随便用的电话。三年后,美国人第一个冲出来逢人就喊,“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机;法国人则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女人牵着一个孩子,肚子里面还怀着一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以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生意不但没有耽搁,反倒增长了200%,为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供销商情》2005,(12):51-51
陈先生天生对新鲜事物特别好感,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有一个年轻人的车后架不断的冒出一个个汽球似的白色棉团,旁边好多人买到手后,拿过来津津有味的吃起来。陈先生走过去一问:“这是啥呀?”棉花糖,尝一个吧,一个才一块钱。”陈先生买了一个,一吃,真不错,陈先生问他一天能赚多少钱。小伙子叹气说:“唉,这机子不好用,做不快,经常有人等得不耐烦,走了;多可惜,要是做快了,又做不好,要是机子好,一天赚几百块钱是不奇怪的。”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那种不思进取但还有能力和经验的"老革命",区域经理不妨让他做团队成员的"老师"。"老师"是一个具有鹿力的称呼,人一旦被扣上这个"帽子",责任心、保持先进等自我要求都会势不可挡地随之而来。区域经理请"老革命"做"老师"的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陈茂生 《国际市场》2007,(10):16-19
有一句话很流行:如果你爱上一个人,就让他去做中介,因为他能获得优厚报酬;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做中介,因为竞争惨烈,要是失败他就成了“洋装瘪三”。  相似文献   

18.
他有一个大学梦,为了圆梦,身为农村孩子的他连续参加3年高考,终于考上北京大学英语专业;他有一个留学梦,为了圆梦,身为大学老师的他校外兼职培训,被学校处分后被迫辞职;  相似文献   

19.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7,(14):100-101
郭强有三个头衔:第一个是青岛中糖进出口商贸公司总经理.第二个是青岛太平山华普索道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三个是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除了这三个头衔外.郭强在业内还有一个非正式头衔——“岛内洋酒专家”,因为他做洋酒时间长,因为他代理的品牌多。从最初代理人头马到现在取得英国G.B.L公司VK系列Vodka全国总代理权,郭强已经历经了15个年头.同时他所代理的洋酒品牌已经达到300多个品种,在青岛是数量最多的,并且一直是佼佼者。总结15年代理洋酒的历程,郭强说:“我们能够坚持,能够做精做专,我想这是公司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白友文 《浙商》2010,(15):29-29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64.4%的浙商参加过相关培训。而从频率上看,浙商参加培训集中于两种形式:一种是每月参加一两次培训;二是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培训学习。以上两种形式的培训分别有27.7%和36.7%的企业家选择。“每周一次”选项无人选择,从侧面反映出了企业家们比较忙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