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广东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应该以重大技术装备本地化为首要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业,推进省部院战略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具有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柯桥区在淘汰落后产能中推进纺织印染、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新型化纤材料等与纺织相关的三大产业的发展,规上工业产值成功突破3500亿元关口。  相似文献   

3.
严钢 《经贸实践》2014,(5):45-47
新昌县是中国轴承之乡、全国医药强县、纺织基地、冷配大县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近年来,新昌工业积极应对土地等资源匮乏、外需增长放缓、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挑战,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轴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省级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建设为契机,  相似文献   

4.
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正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存在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不同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隐患、缺乏统计口径和产业标准、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尚未建成等问题。今后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打破我国产业军民分割、相互独立的封闭发展模式,率先通过军民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军民融合主要通过科技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组织融合、产业融合等,推动信息、技术、人才、设施、服务市场等资源在两大体系之间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  相似文献   

6.
正香港有科研优势,广东有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8月19日,第十三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高端论坛在广州召开,百余专家共聚一堂探讨粤港智能装备技术合作和产业发展前瞻。专家认为,香港有科研优势,而广东有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两地应加强智能装备制造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指出,制造业与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结合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将成为下一代工业革命的起点,预计到2025  相似文献   

7.
全球纺织印染产业将直面“中国智造”时代的来临,一场由数码印花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仪仪是“制造装备”向“智能装备”的转换,还将创造一种新型的纺织品大批量定制的商业模式。杭州宏华数码科技仃限公司一直专注于数码印花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应用推广,通过自身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培育,宏华数码已经在纺织数码喷印领域走到了全国第一,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娄东寅 《经贸实践》2012,(10):20-21
绍兴县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大县,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绍兴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浙江省首批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县共有各类纺织企业89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745家,年产各类化纤原料305万吨、印染布189亿米,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10%和30%。  相似文献   

9.
完整意义上的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是基于制造全产业链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它是由军民融合智能公共平台系统、军民融合智能物流系统、军民融合智能生产系统及军民融合中央智能化信息处理和控制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有效运行,需立足制造全产业链对军民融合装备制造系统进行智能化布局,依托"互联网+"实现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交互,通过中央智能化信息处理和控制中心对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主攻方向,也是近年来我省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我省继先后部署纯电动汽车、现代医药、船舶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等4个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之后,于2012年12月正式启动嘉兴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徐国龙 《经贸实践》2012,(10):11-11
绍兴县提升发展纺织印染产业和培育发展纺织印染装备制造、化纤新材料两大产业相结合,优存量与促增量,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700亿元。 围绕这一目标,将着重从集聚提升、创新引领、工业设计、项目建设、优化配置、市场拓展六路径全力提升。其中: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7,(6)
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打造真正"智慧"城市。宁波拥有发展智能经济的优势,尤其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到2020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元。但是智能经济不仅是制造业的智能化,以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更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突破,目前宁波缺少本土的核心企业以及上游核心研发领域的核心力量。对于未来,宁波站在智能经济的风口之上,需要发展的不仅仅是智能制造一个领域,而是需要下一盘大棋。  相似文献   

13.
发展智能制造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特征和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过程,提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实证数据对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国家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建设、集成互联、数字化转型等因素正向影响智能制造发展。从技术创新、政策制定、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提高智能制造能力的建议,为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加快推进政策环境再优化发展、产品智能化开发、机器换人、成套装备示范应用、两化深度融合、云服务市场化,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应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发挥移动互联网撬动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做好了铺垫。然而,我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到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对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制造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成功的关键推动力.兰石集团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实施"出城入园",紧抓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智能制造的新模式.辽宁省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大省,"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上下游产业链智能制造模式,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分析发展智能制造的突出问题、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关键任务点,认为应首先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和标准化体系,"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企业依据标准化的技术层级个性化迭代同步推进;其次建成省内优势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典型工程,在代表性制造行业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办法;同时构建出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2009,(3):90-92
一要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动化。三要提升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中西部地区综合评价后发现,其整体承接能力偏低,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优势产业和产业发展规划分析得到,中部地区在今后的产业承接中应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制药和纺织服装等行业为重点;西部地区应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专用设备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毛立波 《经贸实践》2013,(10):14-16
绍兴市已形成以现代纺织为主体。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经济总量全省排名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