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对数化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对数化城乡收入比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江苏1978-2012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二元经济模型在江苏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并未达到"倒U"型的拐点,还处在左侧;(3)在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随着差距的拉大,会反方向抑制经济。  相似文献   

2.
运用我国1982-2011年28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效应、地区效应、时间效应三个模型,考察了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年度差异与省级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并不会必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它与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关。从时间进程来说,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有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从地区差异来说,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农业劳动力丰富的地区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可能得到缓解,对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稀缺的地区来说,城镇化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改善城乡二元化格局,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投入与服务业发展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教育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表现为倒“U”形,服务业发展对其影响为正“U”形。这种非线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存在门槛效应。门槛模型表明,当教育投入与服务业发展跨越单重门槛值时,两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程度显著提高。从中介效应的影响机制看,两者通过政府管理效应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通过经济效应、人力资本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分配公共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提升农村人口质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3年江苏省13地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江苏省出口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GMM模型实证分析江苏省不同区域的出口贸易、高等教育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整个江苏省以及苏南地区而言,出口贸易、高等教育发展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于苏中地区而言,出口贸易、高等教育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且高等教育的中介效应显著;对于苏北地区而言,出口贸易、高等教育发展均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做出了显著贡献,且高等教育这一中介变量显著缩小了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此外,所有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经济问题。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城乡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城乡收入差距从动态上看仍表现为扩大的趋势。金融发展门槛效应导致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型"态势。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分析法检验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浙江大部分地区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且金融发展都超越了门槛条件,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使用泰尔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测度,运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对城镇化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2.9%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利用山东省2002-2011年17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尤其对沿海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起到了较大作用。因此,应采取鼓励和吸引外资进入我国农村市场、加大内陆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和以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促进FDI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尽量消除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江苏13市2005~2017年的统计数据,建立PVAR模型,重点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城镇化及其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城镇化与流通业总值和结构之间存在持续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流通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因此,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流通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外资引进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1978~2010年间的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量和人均值进行多模型检验,对比分析后发现:FDI不是城乡收入总差距变化的原因,对其间接的传导影响较小且具较大不确定性;人均外商直接投资是人均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但短期效果大于长期效果。因此,在城乡收入总差距方面,政策的重心不是外资政策,而要从农村等政策入手,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等。而人均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则应该进一步调整外资政策,引导外资流向农村和农业,并制定更加有利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政策,从而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合成中国各省普惠金融指数,随后在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双重视角下,通过系统GMM方法逐步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直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也会通过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两个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间接的减小效应。为此,政府不仅要关注金融发展的深度,更要注重金融发展的广度,进一步打造更具普惠性与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全社会共享经济金融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运用江苏省的总量数据和沿江8个市的面板数据对江苏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具有积极效应的结论.因此,江苏省应该继续推动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大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2.
吴启  谢嗣胜 《价值工程》2010,29(2):123-125
以江苏省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估计,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这一结论进一步探讨江苏省合理安排投资,促进就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FDI的就业效应:基于江苏三次产业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1995年-2009年的FDI与就业数据,对江苏FDI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FDI会促进江苏就业的增加;具体到三次产业,就业效应却又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效应为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为正,但是总效应为正。因此可以说,江苏吸引FDI使得江苏更多的劳动力得到了就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张越剑 《价值工程》2012,31(19):155-156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酒店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客源减少、收入减少、利润下降现象,许多酒店不得已采取了裁员、降薪措施。文章主要分析金融危机对江苏省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从江苏的区域经济系统的重组,形成新的区域经济体系。在未来运输体系中高铁会占有重要地位,带动整个区域运力的提升。苏北高铁建设将加快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增加区域物流有效需求,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温华兵  孟繁林 《价值工程》2015,(17):193-196
对江苏镇江茅山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爆竹爆炸引起"军号声"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实地的测试,从声波干涉原理及梳状滤波原理出发,解释了声音由多级台阶反射叠加后形成"军号声"的基本原理。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对多级台阶反射声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通过与实验室人工吹出军号声信号特征的分析结果做比较,得出"军号声"是由纪念碑及其前面多级台阶反射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苏北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是指江苏省北部的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等五市。作者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 ,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城市密度较低、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地区经济规模小 ,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因此 ,加快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应当集中力量重点突出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 ,建立五市合作发展机制 ,提高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连云港的连云港港、盐城的陈家港、滨海港、射阳港和大丰港以及南通的洋口港和吕四港构成了江苏沿海港口,这些港口各具明显的区域优势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中在分析了各大港口的具体情况后,提出了发展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江苏省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出近几年来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然后进一步探析产业转移的促进机制和抑制机制,最后提出产业转移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谢超凡 《价值工程》2011,30(30):260-262
本文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法治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