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在公司所有者不参与日常管理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实现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对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图解释目前我国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经理人激励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进 《现代企业》2008,(5):22-23
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内部就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当双方存在着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利益冲突时,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便产生了代理问题。因此,这就迫使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使得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其利益要求,尽可能降低代理成本,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激励与约束之间是相容而非对立的关系,激励和约束任何一方的过度都会导致代理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代理成本理论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由于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股东和管理当局的利益函数和收益函数并不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代理问题。在经济学中,代理成本被定义为由于代理关系中两个利益主体目标上的差距而诱发的损失或代价。本文从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开始对代理成本问题做一个理论综述,然后探讨其对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改革实践,一个企业能否搞好,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低激励状态”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者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本文拟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实施经营者薪酬激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设计经营者薪酬激励的思路。一、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建设的必要性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不一致,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委托代理理论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对资本控制权和所有权的配…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代理问题,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掌握公司管理、控制权,同时又是信息发布主体的管理层,源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具有操纵公司利润、推升股价的强烈动机.  相似文献   

7.
刘惠 《河北企业》2012,(12):8-9
<正>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和私有权》中就提出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应实现分离。60年代至70年代,鲍莫尔、马瑞斯和威廉姆森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掌握控制权的管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利益目标的差异,从而提出了现代公司制中激励和约束管理者追求股东利益目标的问题。80年代西方学者掀起了公司治理研  相似文献   

8.
理顺产权关系是推动国企走向市场经济的关键,而理顺产权关系又重在产权的明晰化,即培育出真正为财产增值负责的所有权主体。企业改革的实践表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一定能改进企业效率;当不具备内外部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时,甚至会使效率受到损害。事实上,恰恰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中,更多地出现了损害效率的委托———代理问题“两权分离”有时可能会损害效率  相似文献   

9.
蒙宁 《事业财会》2004,(4):67-69
现代公司的最大特征就是产权结构上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正是伴随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公司治理具体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工人的监控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三是激励方案的设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高级管理层和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和利益容易产生不一致的现象,加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和高管人员激励约束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控制权理论及控制权配置探讨 1、两权分离和经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局限 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控制权两权分离的系统研究始于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gd Means)1932年出版的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后经威廉姆森(Williamson)、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 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Hart and Moor 1990)等人的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理论中最核心的委托代理理论.以两权分离为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发展中的质变.但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近年来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它不能回答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在新条件下重新配置与融合的趋势,其中包括高科技企业股权结构的新特点;在股权集中型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独揽控制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委托代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解决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大难题,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激励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将在分析股票期权的定义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剖析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一、公司治理的实质及公司外部治理的内容 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股东和公司实际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只要满足:存在代理问题和合约不完全两个条件,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会产生(Hart,1995).广义的公司治理不仅包含了狭义公司治理的若干方面,同时还涵盖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激励制度、财务制度、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干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公司治理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郑红亮,1998).  相似文献   

14.
一、股权激励的产生及风险股权激励的产生主要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两权分离会带来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再有,在所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形式,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在现代公司中被分离之后,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不是同一主体,从两者的关系角度出发,形成了:1)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通常是不一致的;2)现实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3)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所负的责任是不对等的。因此,建立一套事前监督经营行为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或治理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克服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权责利不对等所可能带来的问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而言是比较新的…  相似文献   

16.
一、公司治理理论 伯利和米恩斯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所有者主导型企业和经理主导型企业做了区分.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理论,从而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代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引起了人们对股份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可能引起公司管理效率缺失的怀疑。学者对于如何通过对经理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使其行为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并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代理成本.有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委托代理问题及本文研究思路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两类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一是公司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AdolfA.Berle、Gardiner.C,1932);二是公司控制性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委托代理问题及本文研究思路 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两类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一是公司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Adolf A.Berle、Gardiner.C,1932);二是公司控制性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责任审计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股份公司通常是从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督这两个方面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问题,从而进一步剖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因。在现代企业中,激励问题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来解决的。这里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的要求权。事实上,在企业理论的早期文献中,经济学家就是以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后来也有学者将企业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包括外部控制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对公司治理机制理论中外部控制系统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