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新媒体作用力”“政府‘回应性’建设”逐渐成为新时期热点话题。运用媒体力量来促进政府回应,建立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关键所在,更是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本文分别建构传统媒体模式下和新媒体模式下的两种政府回应机制,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体模式对政府回应作用力的不同之处,进而研究媒体变迁对政府回应机制变化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政府回应同时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实现媒体融合格局,才是促进政府回应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
邹国强 《活力》2014,(2):69-69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面对新兴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兴起,传统媒体面对挑战的同时,更应该改变思路、抓住机遇,做好信息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3.
杨梅 《企业文明》2023,(8):20-2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广大国有企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大力创新融媒体建设机制,协力打造融媒体集群,以融媒力量开创国企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张素梅 《活力》2014,(10):120-120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被打上了“旧媒体”烙印。作为一个新兴媒体概念,“新媒体”并非初始于媒体内部,40多年前,就有“新媒体”一词,由于受众的广泛使用与传播,“新媒体”正逐步鲸吞“旧媒体”的话语权,受众可以通过与纸媒、电视、电脑相区别的数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媒体人,有必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及产业化模式,并对其误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目标以及媒体融合的实现路径,报业真正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这几年来,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传统媒体都在加快步伐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从全媒体到融媒体、纸媒体到智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融合转型进一步提升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传播有效性,坚守并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媒体广告收入连年下滑,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下,报社必须变革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将财务与业务融合起来,整合各项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媒体融合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报业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霸屏,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小屏”与“大屏”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媒体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持续纵深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如何向新媒体转型?作为数智化转型战略的“先行军”,财务管理如何融入企业战略发展?数字化时代财务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3月16日,在用友公司主办的“智能会计价值财务”2023企业数智化财务创新峰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财务部主任胡源广。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代表着传统的三大媒体。因特网一经出现,立即被称为“第四媒体”——最多的信息、最快的传播和独特交互性的新媒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既有许多自己的特性,也与传统媒体有许多联系。  相似文献   

8.
不少人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媒体,加快报纸消亡速度,改变媒体宣传方式。其实,这一判断并不符合世界媒体发展的历史走向,更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及其宣传方式绝不会说消亡就消亡。报业与新媒体之间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关系,而是并行不障、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按传统媒体、新媒体并结合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的分类方法对媒体加以区分,介绍传统媒体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0.
袁展  高磊 《企业导报》2012,(11):239-24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新的媒介形式的不断涌现和传统媒体之间产生了清晰地对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优劣,两者需要融合对方的优点才能实现媒体的大融合、达到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于天骄 《活力》2012,(16):117-117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首次提出的“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当时是指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所明确的意思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种主要大众传播媒体”。发展到如今,“新媒体”的内容更加丰富.又发展出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第五”“第六”媒体等的新型传播形式。网络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新媒体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其传播的道德规范却暴露出很多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思傲 《活力》2012,(4):71-71
进入21世纪,“新媒体”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将所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全都称为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大众媒体自然也不甘落后,电信与传统媒体结合.推出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电信与网站结合,推出了手机博客……新世纪的媒介环境,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好不热闹。随着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呈现出“一花三朵”的现象——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3.
程志忠 《活力》2011,(10):101-10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广播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广播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仍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广播媒体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开辟广播发展的一片新天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必须进行变革。与传统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4.
邱丽娜 《活力》2012,(4):59-59
在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宰割”进程几乎是加速进行。传统媒体原有的技术和传播优势正在弱化,新媒体在内容价值、传播效果和传播特点等方面的优势让纸媒的弊端更加凸显。媒体受众已将本就有限的个人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并逐渐向新媒体转移。  相似文献   

15.
刘芳 《活力》2011,(12):227-227
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6.
《楼市》2014,(Z6)
正大批优秀的采编人员流向互联网,如今,这在传统媒体中普遍存在。传媒变革加速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互联网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经显而易见,那么,传统媒体在新环境下该如何自我救赎?Q:从曾经的住在杭州网,到现在的住浙网,在您看来,互联网给房地产业带来了哪些改变?A:最显著的,是传播方式的改变。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在媒体表达形态上,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来应对这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都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索向新媒体的转型,转型该采用什么策略呢?是革命?还是寄生在传统业务上进行增强,逐步过渡到新媒体?  相似文献   

18.
去年8月份,习近平同志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是第一次由国家领导人从战略层面提出媒体转型。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下,尤其是面对当下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广播媒体,无论是广播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节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大潜力亟待挖掘。结合新闻一线从业多年的实践感受,我认为,目前省内各地广播新闻宣传中普遍存在创新不足、深度不够、互动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广播新闻转型过程中,急需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新媒体兴起,传统媒体的价值正在消减,对于广播新闻来讲,是抱残守缺,还是吐故纳新?我认为,必须跳出思维局限,大胆做出改变,通过“重构价值”来获得新生。具体来说,就是让新闻“动”起来,通过动态的创新探索,让广播新闻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具有时代气息与辐射力,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较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迅速地渗透到校园生活中。新媒体的使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认识,提高利用新媒体在校园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协同效应,构建大学校园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20.
任何品牌传播都是在一定的媒体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的“视听聚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当前,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品牌运作理论已经很难适用,业界普遍感到传统受众调查、广告推广等手段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在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时,从传统媒体出发的理论、品牌传播方法也应该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