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外的安徽     
宫传宝 《中国电业》2003,(10):20-22
拉闸限电!7年前淡出安徽电力词典的字眼,在这个夏季却成为政府、企业、用户、媒体,以及电力职工共同关注的焦点。其实在今年年初,安徽省电力公司就在各种场合对领悟夏高峰拉闸限电不可避免作出预报。然而就连电力职工都不相信作为华东地区惟一“电量富裕省”的安徽会出现缺电状况,用户更在7年告别拉闸限电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7月24晶到8月10日,全省普遍实施错避峰,其中有8天高峰时段共拉闸90条次。在这18天拉闸限电的日子里,省政府几乎每天都催要用电报表,各地政府到省政府、省电力公司要电队伍不断,情急之处不乏过激之语。9月秋意渐浓,用电负荷大幅下降,缺电风波暂靠平息。然而拉闸限电这个“盛夏的果实”依然让人品味酸楚,安徽为何拉闸限电?今后还会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2.
炎炎盛夏已至。从去年延续至今的电荒愈演愈烈,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全电力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年以来,已经有24个省区市拉闸限电,浙江、江苏、山西、贵州、四川等地缺电尤为严重。据测算,二季度高峰时段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超过2000万千瓦,三季度可能会达到3000万千瓦,今夏我国将出现20多年来最严重的缺电局面。6月11日,我国日用电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夏季用电高峰比去年提前了10天到来,全国日用电量在这一天达到59.67亿千瓦时,比去年7月29日的全国高峰值还高出0.95亿千瓦时。如果今夏气温偏高,缺电考验将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稳居富电省份的山西,自2002年下半年电力供需失衡初露端倪,个别地区出现缺电现象。时隔半年,全省11个地市全部陷入缺电困境。有资料表明,2003年山西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33%,2003年冬季用电高峰期间,全省最大缺口为193万千瓦,占实供负荷的1/6。全省累计拉闸限电接近10万条次,为上年的67倍之多,省网发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高达6777小时,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我国再次出现煤电油全面紧张的局面,其中电力缺口更高。截止2004年7月。全国就已经有27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3000万千瓦。而成都市2004年年底一天的电量和用电负荷缺口分别达到1222.5万度和65.7万千瓦,全市拉限电线路770条次,345家企业被迫停产。  相似文献   

5.
2003年底发布的《全国电力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继2002年全国12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之后,2003年前三季度全国又有21个省(区、市)拉闸限电。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的缺电从特征上分析,已经从过去部分地区夏季高峰或枯水期电力短缺转变为全年持续性缺电和随机性缺电,并且显然将影响延续至2004年。  相似文献   

6.
1—8月,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8月受持续极端高温气候影响,华东等部分地区在高峰时段出现少量电力缺口,通过采取错避峰措施,未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全国用电市场延续2012年以来中速增长态势,8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上月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在全国缺电态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山西省缺电形势也逐渐由局部限电,高峰缺电,发展为平峰时段经常性按指标限电的局面,特别是位于省南部的晋城,长治,运城,临汾四个地区几乎每天拉闸限电,是全省缺电最严重的地市,以晋城市  相似文献   

8.
杨敏 《中国电业》2003,(8):30-32
进入2003年,电力短缺的阴影悄然走近。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缺电的省(市)目前已多达18个。西北电网的供电形势更不容乐观,除陕西电网能基本满足本省电力需求并可在低负荷时期向甘、宁、青省区支援部分电力电量外,其他地区已呈紧张之势。然而,在用电高峰时,陕西省自身的电力供应在部分地区和时段仍然难免拉闸限电,就是在省会西安,个别地方的群众仍然在为时不时的限电而焦心。  相似文献   

9.
<正>又是一年迎峰度夏。对于电力行业而言,尽管每年的度夏之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挑战,但当下我们谈论迎峰度夏,所探讨的绝不仅止于今年的夏,和当前的峰。进入“十四五”以来,电力保供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2020年岁末,湖南、江西等地先后进入“限电”模式,局部地区电力“硬缺口”初现;2021年下半年一次能源价格飙升,中国多地出现大范围拉闸限电;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气象干旱,云南、川渝等传统送端地区出现持续性限电;2023年春,云南电解铝企业再度被限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国已历经多轮或局部、或大范围的缺电,“运动式减碳”、一次能源价格高企、极端天气加大供需双侧不确定性、能源供需时空不匹配等影响供应安全的风险因素不断集聚。今年夏季,令人担忧的大面积缺电并未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远离了缺电风险。当前电力供需紧张的本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能源转型驱动下的供应格局失衡,和新旧混搭的电力系统  相似文献   

10.
去冬今春.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拉闸限电”又频频出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重受限电之苦.有的甚至重新执行计划用电。专家指出.要减少用电高峰时的拉闸限电次数.除加快电网建设外.实施“峰谷电价”.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无疑是一贴良方。  相似文献   

11.
今夏迎峰,行业“电量焦虑症”再起。8月,因遭遇历史同期最极端高温、最少降雨量、最高电力负荷,“水电大省”四川电力供需形势由高峰时期电力“紧缺”,转变为全天电力电量“双缺”。自2020年底湖南启动紧急有序用电至今,不时有局部地区拉闸限电,原因大同小异——吃力的供给难以满足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1-7月,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7月受极端高温气候影响,华东等部分地区在高峰时段出现少量电力缺口,通过错避峰措施解决,未出现拉闸限电情况。用电市场延续2012年以来中速增长态势,7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上月继续回升.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明显升高。上半年水电多发、火电发电量低速增长,但7月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速由正转负,大部分水电大省水电发电量负增长,全国火电发电量也实现两位数增长;水电、火电、核电设备累计利用小时均比上年同期回落.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缺电省市已扩大到25个。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临近,全国用电负荷将持续攀升,拉闸限电、电荒时有耳闻,电力供应经历了从紧张到富余再到吃紧的江西上饶目前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  相似文献   

14.
熊威 《中国电业》2004,(4):28-29
近几年来,“拉闸限电”多为季节性名词,大多出现在冬夏高峰用电时段。2001年底,“拉闸限电”首次出现在新世纪湖北省的社会媒体上,连续三年来,碰巧的是每年都从12月26日开始,湖北电网就“挺”不住了。尽管有关部门做了很大努力,但冬天水电短缺,火电煤不够用,同样的原因使限电成了无法避免的现实。但伴随着春节的来临,气候转暖,限电也就远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力建设的高歌猛进,我国自2002年6月以来出现的最近一轮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已逐渐缓解.2006年上半年,在我国电力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华北、华中、西北等区域电网和18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只有山西、浙江、广东和云南等电网在用电高峰期出现拉闸限电.虽然在局部地区仍然会出现季节性缺电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已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前,沧州市网供电力指标130万千瓦左右,高峰时段用电达165多万千瓦,限电达30多万千瓦。预计今年的最大缺口将达40多万千瓦,缺电形势十分严峻,拉路限电将更加频繁发生。为保证城乡居民用电和重要用户供电以及春灌用电,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沧州供电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尽管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电问题短时间难以解决。为最大限度地缓解供需矛盾,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认真做好计划用电工作,加强需求侧管理,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电力供需形势经历了从总体平衡到全面紧张再到总体紧张趋于缓和的过程后,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全面缓和,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时段性、电源或电网结构性缺电特征表现更为明显。缺电范围明显缩小,缺电程度明显减轻,拉限电条数和损失电量比上年大幅下降。拉限电原因主要为气候因素影响和电网“卡脖子”,主要发生在尖峰负荷,全国尖峰负荷最大电力缺口在1000万千瓦左右,比2005年同期减少1500万千瓦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今夏,安徽省淮北市用电高峰时期遭遇了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缺电局面,但由于全市各界的大力支持,供电部门全力保电,不仅没有发生一次针对居民的拉闸限电,而且也将缺电对企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1-7月份电力生产与消费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但增速缓慢下降。由于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以及许多地区高温炎热,居民生活用电增加较多,不少地区电力供应仍然紧张,地区性、时段性、随机性缺电现象有所加剧,被迫拉闸限电地区增多。一、用电市场情况1-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417.76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5.25%。一、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分别为2.15%、16.51%、14.88%和11.86%,各行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带动第二产业用电量保持高位运行态势。1-7月,工业用电量累计达7636.13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6.5…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提速加上天旱无水等因素,我国电力供应出现严重短缺局面。“电荒”的瓶颈影响突显,有些地方新上马的大用电项目因缺电而无法开工投产,令投资者叫苦连天:有些地方因拉闸限电给城乡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