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陶达  王琴 《改革与开放》2013,(2):116-118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卡夫丁峡谷”思想发出了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先声,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卡夫丁峡谷”思想进行全面审视,分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揭示其真实的思想内涵,探索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不仅有利于拓宽理论视野,而且对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关于俄国以及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创造性设想,由于马克思晚年书信研究的兴起,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认识和理解众说纷纭.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关于俄国以及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创造性设想,由于马克思晚年书信研究的兴起,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认识和理解众说纷纭。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思想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列宁把这个理论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俄国化;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把这个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使“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在中国由可能一步步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5.
徐骞 《改革与开放》2013,(22):20-21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19世纪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来的。这一设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分析具体历史环境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类社会普遍性与特殊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研究与分析,为正确对待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差距打下了基础,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木 《开发研究》2001,12(4):3-10
本文从马克思原著文本和语境入手 ,揭橥马克思用典“通过卡夫丁峡谷”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本义 ,辨正所谓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由此而来之讹 ,兼评有违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跨越论”以及所谓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不久,“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若干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直接过渡”与全国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跨越,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设想变成现实;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直过民族”通过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和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直过民族”双重跨越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跨越的统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直过区”成功实践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直过民族”双重跨越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的典故,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举世瞩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并且可以走的更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指称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成果。这一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得到了持续的研究,梳理研究现状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卡夫丁峡谷"既指资本主义制度,又指其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灾难,需在整体上理解;跨越理论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验证了跨越理论的科学性,但应将其限定在方法论层面上。后发展国家在历史普遍性的基础上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讨论跨越问题,才是对马克思核心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秦晓阳 《魅力中国》2010,(26):115-115,117
历史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落后国家是不可能完全跨越的,虽然可以部分跨越,但是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落后国家不可能完全跨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部分通过卡夫丁峡谷,同时在卡夫丁峡谷之旁开辟卡夫丁栈道,开创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国家独立,一个是如何实现现代化,对这两个重大课题的科学回答离不开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认识到民族独立与现代化的一致性,以及认识到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一致性,是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发展道路进程中的两次理论自觉。社会形态的局部跨越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构成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两个基本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向性中加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着重探索了东方社会的性质及发展问题,其理论有两个关键点: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一步厘清,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并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丰富内容,总结出其在世界视野下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服务于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跨越理论为后来者提供了具体观察自己国家、民族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俄国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本文探讨了马克思跨越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发,认为中国式跨越是一种不够格的马克思跨越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从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有机整体,要科学地揭示这个有机体的发展规律,必须制定能够反映社会有机体的范畴。这个范畴就是“社会形态”。当前,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全面协调发展的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特别是研究在整体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对加快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中,曾提出过: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一设想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变成了现实。然而,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国情却更为复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形成各少数民族发展层次不一,总体上处于生产力滞后的社会形态,这一事实决定中国的少数  相似文献   

17.
徐璐 《改革与开放》2014,(16):28-29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经典表述,它们相辅相成,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找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地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认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和优于资本主义的这一现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这样的落后的东方大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文章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基本国情和主要任务,从而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赵诗佳 《理论观察》2023,(12):28-33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以西方“东方学”的文献史料和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等人的著作成果为理论奠基,并经由“东方从属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核心范畴和东方社会“跨越论”的逻辑理路,完成了思维范式的转向和东方社会理论的构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道路的理论依据,中国道路在根本规定、发展方式和交往形式三个维度上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予以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是一个理论假设,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而我们在实践这一思想时,要谨慎从事,一切必须以现实条件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