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公共事件中易出现谣言,会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要消除谣言传播,政府应及时进行信息公布,提高政府公信力,铲除谣言的生存空间;同时,要惩治谣言的传播者,问责政府失职部门和人员。  相似文献   

2.
徐婷  彭垫 《魅力中国》2011,(21):138-138
地震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关于地震的传言屡有出现。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2010年山西“地震门”事件和2011年临汾“青蛙门”事件的对比,浅析在地震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特点,并进行了谣言控制方式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刘让 《魅力中国》2010,(9):110-111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和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应急能力建设,有效的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成为了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借鉴国外经验整治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谣言是散布于网络,流传于社会的对事实歪曲的网络言论。网络谣言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信息在自然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导致信息失真,成为谣言。二是某些人基于社会性或经济性目的对信息进行篡改,主观恶意目的明显,形成谣言。目前微博谣言的传播路径往往表现为谣言从微博引爆,引起较大的舆论,  相似文献   

5.
肖秀玲 《特区经济》2012,(8):218-220
近些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社会稳定。政府必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而财政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财力保障,故而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支出的政策。本文立足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分析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支出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网络媒体对公共安全信息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社会公众的了解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但同时也带来了谣言、恐慌和社会公众不满。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控制,及时消除谣言信息,公布权威信息,有助于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谣言已成为困扰网民获取有价值信息的一大阻碍。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3月,有关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就高达21万多条。据法制网的调查显示,在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中,有51.7%是源自微博,27.6%的网络谣言源自论坛或者主要在论坛中传播。201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人民网、新华网等联合发出"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指出"健康、文明的网络是每一个网友美好的家园",希望广大网民坚决抵制谣言、谎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给谣言、谎言提供传播渠道,做网络健康环  相似文献   

8.
高校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红棉 《理论观察》2007,(5):147-148
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诱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因素很多,其中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国际因素是高校面临的三大挑战。高校应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做好预防工作,而杜绝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本举措在于与时俱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9.
蔡盈洲 《黑河学刊》2014,(10):33-34
相比传统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在新媒体的传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包括突变性、广场性和匿名性。对这些传播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有效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偶有发生,在治理中的政府公信力是解决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基础,因此,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快速、最优的解决社会公共事件及群体性事件是政府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以及怎样在突发事件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和权威媒体及时公布真实有效的信息不仅有助于安稳公众,也有利于和公众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而现实中,由于公众和政府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公众面对谣言缺乏理性、政府对公众缺乏信任、网络和媒体虚假信息盛行等原因,谣言得以借助各种非正式渠道肆意传播,使公共危机破坏性不断升级的同时,也使官民矛盾加剧,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因此,有必要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公共危机中的谣言,减轻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君 《魅力中国》2011,(1):195-196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以分割的重要部分。网络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中间开始普及,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存在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非正式群体中。由于网络非正式群体属于新兴学生群体、发展速度快、隐蔽性强,对高校日常管理中带来很大影响,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而对于其研究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利用网络非正式群体妥善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值得我们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话题缘起》》》》》》》 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相似文献   

14.
预防是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四个基本环节之一,其工作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事件是否发生,处置的难易程度和破坏程度.随着西藏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本文提出的"预防能力",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首要能力,对西藏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难以预见、处置紧迫、危害严重和影响广泛等特点,日益成为新闻聚焦的热点和新闻竞争的舞台。近期,我们对宁波近年来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分析,通过总结经验、查找和剖析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我市的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郑佩枫 《魅力中国》2014,(7):374-374
微博已经在中国走过了五个年头,尤其是作为“发声”的利器,对于公共舆论场的营造“功不可没”。本文从“为什么使用微博?”(why)、“使用微博说了什么?”(what)、“如何使用微博?”(how)、以及“使用微博发生了哪些影响?”(what effect)四方面切入,试图从近年的微博热点事件中,解析基于微博平台的“公共舆论场”。  相似文献   

17.
赵萍萍 《理论观察》2013,(10):26-27
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作为全新的社会化媒体,以其优越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新阵地,给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微博舆论监督在实际运作中偏离了理性“公共领域”的出发点.本文以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剖析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试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探讨微博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以弥补我国现有权力监督体系的不足,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改革与战略》2006,(8):I0001-I0003
近年来,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全国各地纷纷加快了城市安全体制特别是应急体系建设的步伐。2005年3月1日,深圳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龙岗作为深圳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后发展大区,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及重特大刑事案件等突发事件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积极主动地预防、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是一项充分体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在嘉兴境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彩晶 《黑河学刊》2013,(12):32-33
微博谣言已成为时下一大社会公害,对社会产生了较大危害。微博用户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微博"把关人"角色缺失、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等是微博谣言泛滥的主要成因。微博用户自觉自律、职能部门严格把关、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是遏制微博谣言泛滥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