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体现在政治生活方面,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自身的特点,需要高校从从教育管理入手,把知识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系,让学生们有清醒的网络政治意识和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引导大学生进行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陈富基 《魅力中国》2011,(14):69-69,9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广大青年大学生利用BBS等公共论坛表达意愿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等网络政治行为,开始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面对现实,政府应积极应到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推动我国政治稳定的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姜华 《理论观察》2014,(12):131-13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的延伸,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政治能力发展,但亦可能滋生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失范,阻碍大学生的良好政治人格形成。引导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和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是新媒体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大学生政治诉求的新型渠道.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识能够支配和引导其政治参与行为,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鉴于大学生在未来中国政治走向中的特殊地位和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研究和剖析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习惯的相关性,从而最大化地探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提升路径,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从态度、 动机、 效价、 效能等多维度综合分析,在网络使用习惯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效提升路径是:改变网络政治参与使其更向社会基层开放;打造和培育主流网站优势政治论坛;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政治文化氛围;完善网络监督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关心政治,并且在网络上进行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对政府决策以及实施过程的影响和监督。而大学生这个群体是网络当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个群体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一定的网络技术,所以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谈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相当的意义。但是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具在较多问题,所以,应该对大学生视角下的政治参与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参与积极性高、借助媒介多样、谈论议题广泛、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显现等特点.这种新兴的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并形成了对公共权力的网络监督,但也可能引发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非法聚集、冲击政治稳定局面.为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规范教育,引导理性参与;创造政治实践机会,畅通体制内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赋权改变了社会权力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布,使政治评论和政治参与权力在社会各阶层之间迅速扩散,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的匿名性、便捷性,使少数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演变成政治暴力、泛政治化或政治娱乐化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和集群现象,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政治参与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本科高校学生作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两方面,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基于当前社会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下,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内涵。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尚存在政治态度冷漠、网络行为娱乐化、网络政治参与层次浅、参与非理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多元治理的视角分析和提出了大学生有效网络政治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周玉琴 《黑河学刊》2012,(7):118-119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政治生活的范式和政治参与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等方面,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日渐强烈,它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其中,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深入探讨和把握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对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网络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及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掌握网络的主动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意识与政治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着促进作用。鉴于大学生在未来中国政治走向中的特殊地位和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规制引导路径:是主流网站优势政治论坛的打造和培育;建立学校,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网络政治文化气氛;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特征,以社会信息化为核心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并推动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提升和转型.青年大学生身处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高等学校,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纷纷触网,成为网民.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成为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它也给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挑战,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降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影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政治格局,而其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新兴的参与手段势必引导未来政治参与的潮流。通过对河南省6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走访,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政治热情高,二是信息可靠度低,三是参与渠道不够通畅。因此,建议从政府改进作风、高校加强疏导、个人提高修养、加强网络管理四个方面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参与是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核心内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交流开辟了新途径,拓宽了人们参与政治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使其在民主、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对于我国未来的网络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元博 《魅力中国》2014,(20):309-30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网络政治参与有其的独特功能,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和政治稳定息息相关,本文探讨了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并从制度机制、社会文化二个角度总结出了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已成为21世纪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网络在给大学生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建设网络精神家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健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凇氓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深刻的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过程,对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文章最后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提供了发展的虚拟公共空间,在政治参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形势下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是民众运用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新途径。当今社会生活之中,网民的情绪化与网络群体事件的频频发生常常与网络政治参与是密不可分的。网络谣言也使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依法治网,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等,以消除网络参与在舆论与社会生活之中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