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明清市场经济发展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学者们曾经热烈研究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研究是在马克思的思想架构底下检查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经验,来印证马克思的理论;或者是利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诊断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研究的重点因此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问题上面,尤其是后者。学者们的研究几乎都把生产力(或者说生产技术)当作第一因,把生产关系(或者说制度安排)当作第二因,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决定论。其实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这一点在他与恩格斯在1848年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表达得很清楚:美…  相似文献   

2.
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五段论"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歪曲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宿命论式的决定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种种非难。本文主要以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以及马克思的相关著述为文本依据,试图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分析波普尔观点的错误和局限性,进而展现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现代工资决定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劳动力在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地位的加强 ,出现了利益分享工资决定论、人力资本工资决定论、博弈工资决定论和知识资本决定论等新兴的工资决定理论。本文介绍了这几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转折时期首次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观点 ,继而又从几个具体方面对其深化认识 ,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早期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理论渊源。但依历史和逻辑 ,因该时期的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把握不是很确定 ,决定了早期市民社会理论非其最终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工发展决定因素的分工发展理论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这三大流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具有各自鲜明的学术特点,在分工理论体系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但比较起来,马克思的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马文颖 《魅力中国》2013,(23):45-45,47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基本理论框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分工理论为出发点,遥步分析出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向自由的发展演进过程。在当下,对马克思分工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对正确认识和把握分工理论意义重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概述;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并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并使其与时俱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的内容,指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之外,很多价值问题已不能由劳动价值论解决,因此需要构建关于一般财富的价值论体系.财富包括商品,二者的价值却反映了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的内容.在经济学意义上,可以这样定义财富的价值:一定时点上物质资源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以及反映这种属性的交换能力.财富价值由其公允市价决定.财富价值的公允市价决定论,要求国民收入在投资层面按生产要素分配;商品价值的劳动决定论,要求国民收入在生产层面按劳动量进行分配.本文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价值论有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推理,自然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马克思传统价值理论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忽视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文章从价值决定、价值表现和价值形成三个不同角度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正确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时发展生产力极为重视,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扭住不放、毫不动摇。邓小平为什么会对发展经济如此志矢不移呢?本文试从其思想根源上进行一些探讨。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是其坚定不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并剥夺了资产阶级之后,就要“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y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存在三个偏向:生产力决定论、实践核心论、社会关系方法论。这三个偏向的负面作用是:对大自然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人及其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理论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牛顿决定论基础上的均衡经济理论明显存在一些缺陷,量子力学的鼻祖薛定谔的三大猜想或许能给我们全新的启示,令人惊异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内核也与此暗合且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今天,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面对复杂新形势的时候,我们经济类的学者肩负历史重任,更应该深度认识到研究中国经济理论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总 论蓝 鸥  理论与方法 继蒋大椿著文指出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原理存在理论缺陷 (《历史研究》2 0 0 1年第 4期 )后 ,《历史研究》(1)发表了吴英、庞卓恒的商榷文章《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作者认为 ,从前苏联传过来的“唯物史观”是在上世纪 30年代为适应当时苏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面临的任务而形成的理论模式 ,历史实践证实它确实有许多严重缺陷。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本身的正确性。作者从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三方面 ,阐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相似文献   

15.
朱雪微 《魅力中国》2014,(21):246-247
在当今社会,“群众”一词被广泛使用。西方群众理论把群众看作是一群“乌合之众”,马克思主义将群众视为历史的主体。同一个概念,却得出截然相反的涵义,值得我们探寻其中的原因。本文力图以西方群众理论的“乌合之众”为切入点,分析他们对群众的看法;以马克思的“群众主体”为立足点,探讨马克思将群众视为“历史主体”的内涵;追问西方群众理论把群众看作消极的“乌合之众”,而马克思把群众看作积极的“历史主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近期学术研究的热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它深刻解释了世界现代化的实质、动力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再次研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恒远 《山东经济》2004,20(4):5-10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基本上形成了“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技术与制度“共同决定论”三种不同派别。三种“决定论”有着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印把审视社会经济问题的视角框定在科层等级关系(kiexarchy relationship)的框架之内。在这个视角下,必然带来自身理论的不足。有鉴于此,作者转换思考角度,从元素之间互动的思维视角出发,提出了技术与制度互动的理论,即将技术与制度放到同一主体性平台,在互动中析理出经济增长的源泉,为看待和分析经济增长提供一个互动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的一个重大理论发现,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科学认识论,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确证了人的主体性,揭示了人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关于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分析和研究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深层次解读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不应被看作是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才产生的。它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其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社会同始终的。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考察这一概念,能够清楚看到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一贯性。世界的物质多样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全球同质化。全球化是一个利益与矛盾、合作与冲突并存的过程,需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