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沿海三大港口城市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在西部大开发和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战略定位与发展对策是关系到区位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整个广西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西沿海三大港口城市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在西部大开发和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战略定位与发展对策是关系到区位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整个广西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地区正处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提升了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对东北亚地区的技术流动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东北地区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强化区位优势,增强对东北亚日韩等国技术流动的吸引力。从而以技术进步推动东北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通过深入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圈的形成与合作发展问题,对加强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和地区合作的对策等若干重要问题,提出若干可能合作的方式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地区正处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对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升了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对东北亚地区的资本流动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而东北亚区域的资本流动也对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区域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了重庆市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所具有的优势 ,如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科教优势等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和条件提出了今后区域发展中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 ,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 ,即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把重庆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圈。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从武汉城市圈所具备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角度,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升级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要把东北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开发区域,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应当认定,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振兴繁荣东北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分析沈阳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沈阳应该定位为东北产业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华东、华南、西部等区域相继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中部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和学者的青睐。基于中部旅游经济圈,通过对河南省旅游业在资源、市场、区位、竞争力、游客心理认知5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得出河南省旅游业在整个区域中的核心优势与竞争力,根据避强性原则、差异化原则和核心竞争力原则,对河南省旅游业进行定位研究,为河南省旅游业形象宣传和核心竞争力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位置,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可以预见,作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能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造出强力的区域引擎,使之上升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区域;能够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注入强大的区域动力,使之成长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能够为完善全国海洋经济开发布局起到承上启下的区域联动作用,使之作为新版块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起纳入国家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能够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亚健康格局,使之为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做出新贡献。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所释放出的区域价值,能够促成一个牵动东北综合经济区、辐射环渤海经济圈,完善国家海洋经济开发布局,进而达到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高地,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通江达海"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区域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对现有问题进行全面诊断,指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在未来几年应充分利用"环北部湾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现重组并购、现期互补、精深加工、控制基础、南寻宝藏的高科技、全配套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地缘位置重要,地处东北亚地区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突出,制造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长春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确定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与吉林市一起构成了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腹地.珲春市是中国唯一濒临日本海的沿海城市,是图们江国际合作区域的核心地区,亦是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把握区域合作新动向,探讨吉林省产业集聚现象,发现优势并寻找战略契合点,对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吉林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有了明显的进展。随着东北亚国家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意识的不断加强,区域内各国地方政府之间的高层交往不断加强,区域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辽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近年来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凭借自身优势和外在机遇,辽宁有望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本文根据战略定位和有关经济指标数据对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进行SWOT分析,总结出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工业重镇,沈阳的市情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实力斐然的科技群体.而且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看广西物流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物流业的发展被明确定位。作为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固与东盟经济图结合部的广西,其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更加突显。但其自身的劣势如物流园规划滞后、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信息滞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从发挥优势、消除劣势的角度研究新形势下广西物流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广西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深入及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广西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两个大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让广西的跨境电商飞速发展,但是电商与物流相伴共生,跨境电商离不开跨境物流。目前广西跨境物流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通关效率低等问题,文章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广西跨境电商物流现状,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广西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以其特有的地缘等优势,全方位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及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能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较少、文化影响力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黑龙江省的自身优势,提升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要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东北亚最大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大基地和粮食交易中心、东北亚地区一流规模水平的石化生产大基地和研发中心、东北亚地区功能最全的对俄跨境经济合作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东北亚地区最具特色旅游大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引资工作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投资环境建设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沈阳等城市。学习借鉴国内外吸引外资的成功经验,哈尔滨引资工作必须重在思想观念、体制建设方面的突破,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引进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投资作为引资工作的主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湖南和河南具有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但旅游经济优势却并不明显.目前区位优势转换为旅游经济优势的中间环节--"高铁"的出现,为两省带来了双重区位空间转移机遇.文章从"高铁"机遇的旅游区位响应和"小时旅游圈"凸显"同城效应"等方面探讨了两省实现旅游经济腾飞前所未有的区位机遇.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东北三省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对象为俄罗斯、日本、韩国,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双边贸易、物流运输、对外投资等.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既有共同优势,又有各自劣势.主要优势在于东北三省对东北亚主要国家贸易规模和实际利用外资数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省贸易经济的发展.但东北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短板也很突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存在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质量不高、实际利用外资效率低的问题,而辽宁省虽有港口优势,但外贸依存度略高.为此建议,东北三省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注重产业安全与贸易安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