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权益结合法的发展历史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2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发布141号公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和142号公告《商誉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所有的企业合并只能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并要求定期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2001年10月,同际会计准则委员(ISAC)在其议事议程中修改了企业合并这一项,取消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摊销进行了修汀。  相似文献   

2.
吴昌福 《发展研究》2006,(10):133-135
本文介绍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通过对TCL集团合并TCL通讯的分析,阐述了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并对其权益集合法的选择作出评价,指出我国现在过渡阶段应对权益集合法的运用作出严格规范,并最终选用购买法作为企业合并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顾远  崇学 《技术经济》2004,23(11):60-62
自清华同方首次采用股权交换的方式吸收合并鲁颖电子并开我国企业合并采用权益集合法之先河后,在现有的我国资本市场换股合并案例中,几乎都采用了权益集合法,并均已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权益集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采用,有着一定的经济背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批上市公司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后,  相似文献   

4.
权益联合法作为一种合并会计报表的传统方法首先在美国实行,其后也在日本、加拿大、英国有限度地推行此方法.相比而言,另外一种合并方法--购买法却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基于"权益联合法的虚增利润之嫌"以及"会计资料的国际接轨"这两点考虑,1999年4月21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禁止使用已流行多年的权益联合法,并在其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FAS)141<企业合并>中明确规定,从2001年6月30日开始,美国所有的企业合并一律采用购买法.  相似文献   

5.
徐兵  刘萍 《时代经贸》2007,5(9Z):155-155,157
从并购会计的发展进程来看,对并购活动进行会计规范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以美国为例,为了规范并购会计业务,美国先后发布了多项相关性的会计准则。其中16号意见书主要讨论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程序作了说明:第17号意见书重点讨论了并购会计处理方法。不难看出,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与选择是并购重组业务涉及到的主要财务会计问题。  相似文献   

6.
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及其讲解中,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类似于权益结合法。本文从权益结合法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含义、合并对价的方式、账务处理以及二者的发展趋势等若干方面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杜萍  宋科 《经济师》2005,(3):114-115
换股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文章对两种方法不平衡的根源及权益联营法存废引发的争议进行分析 ,结合我国换股合并的特点 ,认为权益联营法在我国有应用的空间 ,但对它的使用应进行合理的限制 ,以防利润操纵。  相似文献   

8.
由于2014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修订引发笔者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关于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思考,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火热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关于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构想,希望能为我国未来《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都是企业合并时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并非可以随意选择,而是有其运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王虹月 《发展研究》2006,(10):128-130
从国际上看,合并会计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在实务中主要参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等来处理企业合并账务。就其内容来看,实际上规定合并业务只能采用购买法。但自1998年10月清华同方以股权交换方式吸收合并鲁颖电子起,我国十几家上市公司采用换股方式合并了另处十几家非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1.
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最近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号——企业合并》规定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这是在权益结合法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下,我国作出的慎重的决定。这一规定不仅会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实务发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将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笔者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是在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下的一种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企业并购中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在权益集合法下,合并被看作是合并公司股东之间而不是合并公司之间的交易而形成的,因此,权益集合法所涉及的会计问题相对简单。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参与合并的各方都有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合并资产负债,要调整的和消除的仅仅是双方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所引起的差异。其次,编制财务报表时,参加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的经营成果都应该反映为合并期的经营成果。  相似文献   

13.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这两种会计处理的方法理论基础不同,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的一种公平交易,与企业购买其他类型的资产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应按照市场交易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美 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 2 0 0 1年 6月取消了权益联营法 ,却遭到企业界的批评 ,而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正着手制订合并会计准则 ,同样面临着对权益联营法的取舍。本文通过对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后果进行研究 ,分析了实行权益联营法带来的弊端 ,提出 :确定购受法为唯一的合并会计方法。一、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与产生的经济后果(一 )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企业合并中 ,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并企业以自身的资产换取被并企业的普通股 ;另一种是主并企业发行普通股以换取被并企业的普通股。通过第一种支付方式完成企业合并后 ,被并企业的股东将股权转让给主并企业 ,只获得一定的现金或其他资产 ,对被并企业便失去了所有权 ,与主并企业也没有权益资本的联系 ,因此这部分股东已完全退出了合并后组成的企业集团。采取这种支付方式的合并自然地被理解为主并企业向被并企业的股东购买被并企业的净资产。因此 ,被并企业净资产的价值应当按主并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款确定 ,主并企业支付的价款超过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定为商誉 ,并在以后年度摊销 ,企业集团的合并收益与合并留存收益只包括被并企业在合并后形成的部...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初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该准则明确了企业合并的概念,对企业合并进行了分类,规范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对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与合并相关的费用的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企业合并的披露进行了规范。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新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并存,并对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严格控制的二元格局。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的两种方法: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含义和会计处理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我国国情从合并业绩计量、并购决策优化和收益操纵防范三个视角对两种合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应用一直受到关注。文章主要是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在我国同时采用的原因,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会计处理和对企业的财务影响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影响很大,因此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一直是国内外会计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在权益结合法行将被美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国家淘汰之际,我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权益结合法。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合并准则》来规范企业合并的会计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下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比较分析,揭示出购买法更适合我国现在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外部并购已逐渐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通过企业合并来提升企业发展前景逐渐被国内公司所采用.我国新制定和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是在充分遵从我国经济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推出的,弥补了旧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企业合并的空白,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房莉  高蕊 《时代经贸》2009,(7):128-129
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不同的方法对购并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根据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两方法在我国同时应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